抑郁症高发?在澳中国留学生诡异自杀遗言引关注
7月27日,一位中国留学生在Facebook上发布状态,透露着明显的“自杀”倾向,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位中国留学生在早些时候通过Facebook向自己所在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主页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自己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为了取得学位花费了很多金钱,如今却身心俱疲。
在文中,她甚至流露出想要自杀的念头。文章译文:“我曾梦想过澳洲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生活。为了获得学位,我花费了巨额费用,现在我却身心俱疲。”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受够了精神疾病的折磨。我没法集中精神,也不能学习,感觉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洞穴里,一点都不快乐。”
“我的家人离我很远,他们总说我在这里花了多少钱,而这里的人充斥着种族主义,亚洲人并不受欢迎。”
“大学招生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他们不过是做生意,而玷污了教育这个词。你的挣扎,你的感受,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是澳洲大学的印钞机,他们在国内招生时就欺骗了我们。我们坐了10多个小时飞机来到这里,但所有的蓝图都只是泡影。”
“再见,我亲爱的大学伙伴们,现在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任何人跟你说家以外的地方很美好,都不要相信,他们都在撒谎。只有钱才是人们永远的朋友,没有钱谁也帮不了你。”
“祝你拥有美好的一天。”
但奇怪的是,这名留学生Facebook里过去的日常状态里,没有任何“寻死”的痕迹。内容不过是去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自己的自拍,看样子是个喜欢萝莉塔和一些可爱风格的女生。
但......也有一些略带血腥的内容......以及对一些新闻时事的评论。
这则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广大留学生及其家人们的广泛关注及讨论。
截稿为止,虽然猫本在线已经尽力搜寻与此事件相关的线索,但由于网络上的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这位留学生现在身在何处,事件背后的具体状况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她为我们带来的警示,却让我们意识到了几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网友们对此,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立场一:这姑娘话里行间感觉有抑郁症啊,抑郁症是个大问题,应该得到大家关注。立场二:感觉很多留学生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会独立。中国巨婴问题刻不容缓。
抑郁症问题不容忽视
一份来自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参与调查的150,000名大学新生中,有超过10%的学生称自己在过去的一年内“频繁地”感到抑郁。只有4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情绪是健康的。而另据统计,50%以上的留学生曾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严重的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我国抑郁症患者约4000万,意味着每35人中就有一人饱受折磨,患病人数还在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
因远离家乡、学术/生活/文化压力等因素导致压力过大,又缺乏情绪处理能力,让留学生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而调查显示,留学生面临的状态极其复杂,使得忧郁症更容易找上他们: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容易被边缘化;缺少朋友,时常感到孤独;学习压力大;来自父母家人的期许与压力;经济负担。
2017年3月2日,来自济南日报的消息,出国留学的甄梅梅(化名),因无法适应国外全英语教学环境以及国内外生活状态变化,罹患上重度抑郁症,被送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坠楼身亡。
2017年2月16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传出噩耗,2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发现在寝室内自杀身亡,1月底她曾在社交平台发文谈及抑郁症,惨剧发生前一周,她曾发文感谢母亲抵美陪伴近一个月,并表示“自己已经长大懂事”。
2016年4月14日,意大利维罗纳的中国女留学生因抑郁症而割腕且服药企图自杀,经多方努力下最终被救下。
2016年1月25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化名),疑因课业压力跳入密歇根湖后离世。
2015年5月,耶鲁大学商学院的另一名中国男生由于感情破裂、家人生病等问题而患上了抑郁症,由于他的心理状态导致成绩无法达标,最终被耶鲁终止学业。
2015年1月,耶鲁大学留学生王璐畅买了一张去旧金山的单程机票,2天后她在Facebook上更新了最后一条留言,几个小时后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年仅20岁的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2014年,至少有8名中国留学生被抑郁症夺去生命。
“抑郁是全年无休的折磨,就像是在过膝泥潭里深陷,只要一停止挣扎,你就会被淹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留学生自述道。因患有抑郁症而致自杀、学业不达标、退学等的报道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原来留学生活不仅需要关注GPA、名校录取、实习机会,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
留学中出现了抑郁低迷怎么办?以下几个步骤可以进行干预:
1 、若出现情绪不佳,第一时间进行自查
2、去学校的咨询中心接受评估和帮助。
3、需要去医院接受治疗时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如果情况严重,需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可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
4、专业医生指导,寻求家人的支持理解
5、努力自我调节。
芝加哥某私立大学的校董曾向美国父母提出过一个选择: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鲁抑郁,还是在亚利桑那大学开心?结果,75%的家长宁愿他们的孩子在耶鲁抑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复情绪的困扰。
但实际上,人们特别是亲人对于抑郁症的轻视、漠视、误解,往往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患病之初就曾表示:对抗抑郁症,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身边人。
中国“巨婴”问题刻不容缓
忧郁症固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人的忧郁症也确实是由于生活,学习及工作上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的。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同情,也值得大家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少部分这样的人,他们之所以产生忧郁症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长大。
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成人(或青年人)却没有成人(或青年人)的样子,他们仿佛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丧失了处理任何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家人的溺爱下,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一切生活都是父母长辈替他们包办的,他们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说,他们究竟怎样生活。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中,“镀金”,“高学历”,“长见识”似乎成了他们为孩子铺好的一条金光大道。他们想要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哪怕离了他们,这些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吃饭也做不好。
他们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却从未考虑过怎样教孩子们“好好生活”。而这样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突然脱离了父母们和长辈们的生活照顾、脱离了他们的资金支持、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那么他们的未来,便只有两条路可走:崩溃,或者长大。
(图片来源:猫本在线)
网友一:“发现中国留学生才到国外的时候,自理能力真的普遍不行。有一次看见一个学弟,围着学校里面的一幢楼转了好几圈,都不知道怎么进楼! 还有个学妹也是,一条路带她走了好多次,一旦单独走她还是会迷路!”
网友二:“我们班原来有个学霸,成绩特好。在家是独生子,一直被宠爱着长大,反正就是除了学习啥都不让他管那种。后来他家送他去新加坡留学。离开父母以后,他才发现自理能力太差了,加上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学习效率急剧下降,又不敢跟父母说,最后好像患上了严重抑郁症,最后不得不休学回国来治疗。”
网友三:“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成绩不错,后来听从父母建议,出国去了澳洲,但是去了不到半个月,就给父母多次打电话要求回来,甚至有次还哭了。后来父母发现原来是在寄宿家庭时,还是和跟在自己家一样,啥事不干,饿了就要人家给做饭,衣服什么也不愿自己洗,然后就跟寄宿家庭的孩子发生了争吵,用了不该用的脏话,把事情闹得很大……”
一些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留学生在国外,一旦生活中遇到困难,只会打电话给父母哭诉,一味地抱怨,有些人甚至会因为国外没有父母安排好一切而选择休学回家……
当然,必须指明的是,生活低能并不是只发生在留学生身上,一部分人从出生开始到成年都处于“生活上的婴儿”状态。只不过是因为出国以后,这种问题会更加明显尖锐,所以才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罢了。
自理能力差成为了一些中国学生的通病,但这真的都怪他们自己吗?当然不是,根源就是父母的过分溺爱!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出生开始,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恨不得事事代办,不允许孩子离开自己一步,一旦离开,就无法正常生活,茶饭不思。有些孩子甚至读高中了,父母都会帮忙系鞋带,拿书包,洗衣服,套被套……
但即便这样,仍然有一些留学生,在出国之前,连被套都不会自己套。但是出国回来以后,别说做饭,洗衣服,就算是安灯泡,刷墙,修马桶这些活都不在话下!因为他们知道,哪怕什么也不会,但他们至少还有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赖。
未来的人生还很长,父母终究是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的,那你什么时候才能自己放手去搏一搏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