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4日 20.2°C-23.0°C
澳元 : 人民币=4.69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2019-01-11 来源: 看看澳洲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2

前言

1942年8月5日

这一天,在波兰华沙的街头

很多人都看到了一支

由192名孩子组成的长队

在队伍前面带领他们的

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以及几名年轻的老师

而在这天之后

再没有人见过这个老头

以及这群孩子了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3

在波兰的首都华沙

有这么一个雕塑

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带头的老头子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4

他就是阿光今天要介绍的人

雅努什·科扎克

Janusz Korczak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5

(JanuszKorczak,1878—1942)

他原名亨里克·哥德施密特

波兰籍犹太人

教育家、 作家、儿科医生、社会活动家

他被称为与居里夫人、肖邦等

相齐名的波兰籍有重大贡献的人

是他让我们明白了

没有孩子,只有人

如果你不明白这句话

那么请仔细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


你的孩子,是你的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当一个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他坚毅的灵魂,以及他渴求的力量。

如何面对一个孩子?

——爱他今天的样子,尊重他将会成为的样子。孩子不应该是明天的人,而应该是今天的、当下的人。请尊重纯洁、美好、蓬勃而又神圣的孩子。

我们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人?

——没有孩子,只有人。孩子并非将要成为人,而是早已成为独立的人。可是他们的认知和我们不同,经验和我们不同,冲动和我们不同,情感和我们不同。我们要记得,我们不了解他们。


是的,这些话并非出至于

现代开放的网络社会

而是出自于上个世纪

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雅努什·科扎克之口

科扎克终其一生

都在为儿童的权利而奔走

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6

科扎克生于华沙的一家犹太家庭

他的出生证明原件从未被发现

因此,他的出生日期一直无法确定

父亲是身为律师的

约瑟夫·哥德施密特

母亲是Cecylia Gębicka(1853/4-1920)

最初

哥德施密特一家的经济状况十分不错

然而,父亲由于种种问题

精神状况每况愈下

在19世纪90年代被诊断为精神错乱

最终被送往精神病院

于1896年4月26日与世长辞

父亲死后

年仅18岁的科扎克开始教书以扶持家庭

之后,他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

毕业时年龄为二十岁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7

科扎克在年少时期喜爱读书

多年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陷入了读书的疯狂中,整个世界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只有书籍留了下来。"

1898年

他考入华沙帝国大学医学部

当科扎克走在华沙老城的街道上时

他看到了许多贫苦不堪的饥民

其中大部分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兴许是从那时起

他的心里就萌发了为这些孩子们

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愿望

在进入医学院后

他选择了儿科作为自己的方向

并且开始帮助流浪儿童

在日俄战争期间

他曾作为军医来到中国东北

在一家私塾看到打孩子用的戒尺后

他竟想方设法把它买了下来

虽然他知道一定会有一把新的戒尺出现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8

1906年

从日俄战场上回来的科扎克来到医院

再次做起了住院医生

他在儿童医院工作

目的是为了减轻病痛对儿童的折磨

而且科扎克在行医期间

对贫困人家只收取象征费用

但对富庶人家则收取较高的费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是每次在治好孩子的疾病后

科扎克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

再次的回到原来那个

肮脏、污秽的生活环境中去

这样的场景

让他开始问自己

做医生真的能够给他们

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么?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9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这种遗憾和痛苦下

他萌发了举办儿童夏令营

给孩子们一个美好回忆的念头

于是在1907年夏天

他组织了一个

由150个来自犹太穷苦家庭的孩子

参加的夏令营

毫无经验的他开始的时候

完全无法管好这么多的孩子

在尝试了许多办法

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

他找到了一个十分新颖的管理办法

就是在夏令营中建立儿童法院

让孩子发生冲突时

学习通过法院进行裁决

而法官和陪审团

也全都是由孩子们组成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0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

他遇到了他后来生活和工作中的

都非常重要伴侣

斯黛法·维尔金斯卡

他与这位女士有着共同的梦想

就是一起构筑贫苦儿童的理想天堂

在这一理想和决心的促使下

1910年

科扎克终于辞去儿童医院的工作

决定在华沙开办一所孤儿院

这个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但他对此坚定不移

孤儿院的地址选在科洛赫马尔那大街

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选择了终身不婚

而是将全部的精力

都献给了这所孤儿院和孩子们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1

在他的孤儿院里

沿袭了举办夏令营时的管理办法

这里有“议会”、“法院”、“报社”等机构

甚至连“公证处”都有

而且这些机构无一例外

都是由7-14岁的孩子们组成

这样的教育办法就算放在今天

都显得十分的超前与开放

在此基础之上

他还写了许多教育学著作

以及儿童文学作品

比如著名的

《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2

这是一部成人向儿童学习的启示录,他让我们发现,在儿童的内心闪烁着道德的火花,也提醒我们,对完美儿童的奢求是应该被摒弃的,我们应该接受儿童成长中的各种不完美。

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堪称教育著作中的先驱,在世界各国都有其忠实读者,人们在为小马特唏嘘的同时,也怀念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感兴趣的光友们可以自行上某宝购买)

可安稳的日子并没过多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正当壮年的科扎克被征入伍

庆幸的是,他在四年残酷的战争中

幸运地活了下来

刚离开部队的他

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孤儿院

在此之后

他度过一段十分美妙的时光

尽管日常生活中

为了维持孤儿院的运行

他得花费很大的精力

并应付不时冒出来的各种问题

但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快乐的呢?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3

科扎克把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

都视作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随后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这种态度

他不会将自己照顾的孩子

分门别类加以特殊照顾

他不认为传统的家庭结构

在社会纽带中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

他也不认可家庭在保守的天主教

和传统的犹太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科扎克教育理念中的关键原素是:

- 反对语言和肢体暴力;

- 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互动;

- 相信孩子和成人都是人类;

- 教育过程应考虑每个孩子的个体特征;

- 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因此成人应将这点考虑进去;

- 赋予孩子们尊重自己意见和财产的权利;

- 将孩子们的进步视作努力的工作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4

然而到了1939年的春天

华沙地区被谈论最多的就是战争

波兰局部已经开始征兵

希特勒是否会发兵攻打呢?

人们都在惶恐不安

作为波兰曾经的军官

60岁的科扎克志愿加入军队服役

但因年龄不符合要求被拒

他在华沙犹太人聚集区

度过了有生之年的最后几个月

友人曾帮助他伪造证件

以便逃离犹太聚集区

但科扎克拒绝了

他要待在孤儿院保护那些可怜的孩子

在聚集区里

他恢复了写日记的习惯

整整两年

他没有写过其他任何东西

他把所有的时间

都投入到照顾孤儿院的孩子上

在1958年时

这本日记在华沙首度出版

日记的最后一篇写于

1942年8月4日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1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

华沙陷落了,犹太人统统被驱赶进了隔离区,沦陷地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科扎克不仅拒绝在衣袖上佩戴犹太人的六角星标志,还穿着自己的波兰军装,他为此被投入监狱,受了很多折磨,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狱。

但他始终坚决不向纳粹妥协,这倔强的性格让他即便面对危险也不为所动。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6

在越来越严酷无望的生活中

科扎克艰难地支撑着孤儿院

成批的人死于斑疹伤寒和饥饿寒冷

科扎克常常在噩梦中惊醒

已经濒临崩溃的他

仍然想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情

他组织孩子们演出了泰戈尔写的《邮局》,那是一个即将死去的孤儿的故事,他纯洁无瑕的灵魂让每个接触他的人生命都变得更有意义。

演出结束,一位犹太人说:“尽管我们被囚禁在这里,但天才科扎克证明了就算在老鼠洞里,他也能创造奇迹。”

科扎克却只在日记中留下几个字:“欢呼阵阵,掌声雷动,笑脸盈盈,说话费劲”。那时,他还不知道,一个月后,他和孩子们真的走向了死亡。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7

最后的日子

1942年8月5日

在波兰华沙地区的

乌斯赫拉布拉兹火车站

在一群德国警察的皮鞭和枪支下

雅努什·科扎克带着192名犹太孤儿

孩子们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和书

跟在科扎克身后

他一手拉着一个孩子

眼睛直视前方

仿佛看到的是未来

孩子们和自己的老师一起

没有哭闹,没有尖叫

而是排成四队

平静地登上赴死的列车

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儿童队伍里

有人举着小国王马特一世的旗帜

所有的犹太警察自动分开道路

站在两旁向他立正敬礼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8

1975年,Alexander Ford导演的德语影片《你自由了,科扎克医生》

登上火车的这一幕

注定铭刻在历史当中

他让我们看到

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能做到多么崇高

多么坦然,多么从容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19

在战后

科扎克的教育理念

依旧在发光发热

他曾在自己的书刊中写道:

我现在要号召一份关于儿童权利的大宪章。也许儿童还有许多权利,但我在此列出三点最基本的:

1.儿童有死亡的权利。

2.儿童有活在当下的权利。

3.儿童有做他自己的权利。

我们必须认识这些权利,这样我们在赋予这些权利时,就能尽量犯最少的错误。最重要、最理所当然的儿童权利是: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主动参与大人关于他的考量及决定。

当我们成熟到可以信任、尊重孩子,当孩子也信任我们,说出自己的权利,教育中的问题和错误就会比较少。


而这,也成为了1958年

波兰起草《儿童权力公约》的起点

该公约于1989年被联合国大会所采纳

如今已有196个缔约国

这一切或许可以令科扎克感到欣慰吧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20

“我来此不是为了被爱,被赞美,

而是为了去行动,去爱。”

科扎克一生都是如此

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

尽管他无法将孩子们

从恐怖的大屠杀中解救出来

但他主张所有的孩子

都有权利生活、接受教育、受到保护的理念

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人们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21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22

他带着192名儿童“集体赴死”的场景,却成为了二战历史中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23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tokie
tokie 2019-01-11 回复
科扎克医生将人性的光芒发挥到了极致!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