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教练家中被盗,但有一物小偷却没拿,背后故事让人唏嘘...(组图)
那是几个月前,一天回家之后,却发现屋内屋外一片狼藉。
在屋外,屋檐下的雨水槽被人整个拧了下来,不见了,猜测可能是因为铜质,被贼人扯下来拿走了卖钱。
在屋内,也是一团糟,现金被拿走了,屋内被翻了一个底朝天。
但不幸中的万幸——一个黑盒子却被放在了桌上。这个没有被拿走,显然是贼人翻到这个以后,忽然起了恻隐之心。
打开——M.N.Z.M——这一枚勋章,见证了移民新西兰之后多少汗水和成就。
“这个没被偷走,还在这儿,太好了。”女主人宽厚地笑着说。
“我来新西兰32年,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想想其实有点可怕。”这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RNZ)最近上线的系列纪录片中的一幕。片中的女主人,
是奥克兰华人非常熟悉的李春丽教练。国家媒体为华人拍摄纪录片,
在新西兰比较少见,
Table For One ——一个人的球桌
是这部纪录短片的片名。
1
移民
据此前报道,李春丽,1962年出生于广西,17岁成为中国国家队员。1984和1985年李春丽两次和名将韦晴光合作,夺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混合双打冠军,此后还多次进入过全国女子单打前八名。
1982年访问新西兰时,李春丽和当地的华人有所接触。她总是记得新西兰人的热情,相信这里是退役执教的一个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李春丽退出中国国家队后,1987年,她正式来到新西兰执教。
但新西兰的整体水平那个时候比现在更低。李春丽立刻在新西兰横扫千军,以几乎秒杀全场的实力,连续九年赢得了每一场新西兰国家锦标赛比赛的胜利。
后来,她有段时间去了日本,在日本参加职业比赛。从1996年开始,李春丽第一次代表新西兰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至2006年为止,李春丽已经4次代表新西兰国家队参加奥运会。不过,面对中国新生代运动员,战绩都不理想。
李春丽在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上为新西兰获得过1枚金牌,1枚银牌和2枚铜牌。
在50岁时,李春丽还曾再次复出,并赢得了大洋洲的洲际冠军。她当时的训练,全部倚仗于一名在新西兰求学的日本乒乓球男选手,因为在新西兰本地找不到合适的陪练。
“一直打下去”,成了李春丽的人生信条。也是这部新的纪录短片的挖掘重点:人生的态度。
2
态度
在新西兰,现在李春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她的俱乐部,为新西兰培养乒乓后辈人才。
从7岁开始,她的整个人生都是围绕着乒乓球的。到现在,年龄并没有削弱她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我没有时间去做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我相信我的人生有限,只能选择做我喜欢的事情。我坚持打乒乓球是因为我热爱这项运动。”
一到了乒乓球台前,她似乎永远用中国国家运动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即便是没有人陪练,她也可以拥有她一个人的球桌。
李春丽说,“我快60了,但我在乒乓球场上,感觉就像30岁。”
为什么还要打?也许是一个心愿还没有实现。“奥运会夺金一直是我的人生梦想。老实说,我能努力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乒乓球里面它也有一种节奏,有快又慢,有长有短,跑动、击球,有时候那种感觉就很微妙,就好像跳舞一样。我希望能够保持一种年轻的、热情的心态。”
“我一个人在享受,在不停地追求这个过程。”
李春丽喜欢和被称为“乒坛常青树”的瓦尔德内尔比。其实李春丽打球时间比老瓦更长。
“我已经打了几十年的球了,而且还要一直打下去,在我35岁时,我还能拿到世界杯女子单打的第三名,我现在想知道,我究竟能打到多少岁。”李春丽说。
3
教学
2020是奇怪的一年,不但奥运会延期,而且新西兰也迎来封锁。在整个封锁期间,既没有学生来打球,李春丽自己也没有训练。
封锁一结束,可以聚众打球了,她就立刻前往俱乐部,摆好桌子等待学生们的到来。
“经过了疫情封锁,我的思维也好像变得宽阔了一些。其实……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一定以后还可以拿金牌,也不能够说,我完全没有机会。”
“我一个人在享受,一个人在追求这个过程。”
“所以你只要是在打乒乓球,你就不能够停止,你永远不会寂寞。”
如果自己的奥运梦想没有实现,学生里能去奥运夺牌吗?
李春丽说,“新西兰没有职业队,国家不会拨款,所以,自己出钱去打,要赢奥林匹克的奖牌,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4
人生
李春丽说,当她专注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回到家,家里冰箱里塞满的是冷冻水饺。
“有时候,冰箱里完全没有吃的。我有时候会夜深了还要去超市里买东西,因为忽然发现冰箱里吃的喝的都没有……”
“我有很多弱点。”李春丽笑着说。
谈到个人生活,她说,“当我20几岁的时候,我面临着一种选择……周边的朋友,周边的同学,他们都选择了找男朋友,还有结婚……”
“所以很自然,我也在想,我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可是,要选择的时候,我的心告诉我,我的选择应该是去打乒乓球……
“如果有一个很合适的人,又非常支持我,陪我在乒乓球的路上,其实也挺好的……不过,我没有碰到这样的人,我没有这个缘分,所以,我很自然地就自己往前走啦……”
“其实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我可以跟随我的心,来选择我自己的生活,和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