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白宫内部分歧争论不断 哪一方更占优(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半个多月以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法国、英国和加拿大先后密集派出军舰或侦察船通过台湾海峡。这也是美国拜登(Joe Biden)打台湾牌以来联合盟友采取的针对中国的最为统一的行动。
针对西方此举,中国军方加大了在台海上空的巡航力度。中国东部战区还在福建等地举行了军事演习,模拟抢滩登陆作战。10月17日,台湾防务部门网站再次发布“西南空域空情动态”称,中国人民解放军3架次军机当日白天(日间)出现在所谓“西南空域”。分别为2架次歼-16战斗机与1架次运-8反潜机。
10月17日,针对美国“杜威”号导弹驱逐舰和加拿大“温尼伯”号护卫舰两日前通过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陆军大校施毅表示,解放军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他说,“美加勾连挑衅、搅局滋事、性质恶劣,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
在10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美舰近来多次在台湾海峡炫耀武力、滋事挑衅,还变本加厉拉盟国下水,勾连挑衅、搅局滋事、性质恶劣,这不是对什么自由开放的承诺,而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蓄意干扰和破坏。
今后一段时期内,台海局势仍有可能不断升温。美国及其盟友在台海仍会继续展示各种形式的军事存在,中方也会按照自己的部署和节奏进行相应的外交表态和军事行动。但是,这种展示军事力量的做法显然会增加台海局势的不稳定性。白宫内部也愈加担忧台海紧张局势的升温。
目前,针对如何应对台湾局势,美国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声音,或者说四方不同的考量,分别来自国会、国务院、国防部和情报机构。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美国媒体的报道,拜登政府正在努力应对中国在台海的军事姿态,同时又不能引发战争。
具体而言,美国国会方面一直施压要求拜登政府强化对台湾的支持。无论是共和党议员,还是民主党议员,都支持强化台湾自卫,并在国际舞台上抬升台湾的地位。当然,对于一直主张对华强硬的国会强硬派而言,拜登政府只要展现对华强硬,就可以缓解他们对台湾局势的忧虑。根据CNN的报道,台湾方面请求美国政府缩短2019年批准的66架F16战机交付期限(最高可达10年)。
而在拜登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争论,很难形成统一认识。美国军方的印太司令部对中国军事现代化速度和对台军事训练的提升感到担忧,主张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举措;但是,美国国务院官员对此则比较警惕,严守“战略模糊”这一基本立场;而情报部门则判定,没有发现中国在台海动武的迹象。
2021年9月29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出席国会听证会。(AP)
个别极端的美国国会议员,或者说一味主张对华强硬的右翼议员,以及那些支持拜登打人权牌和民主派的自由派议员,现在要求拜登政府打破对台“战略模糊”姿态,更加清晰地表达美国在台海的有效、威慑姿态。
但是,今年4月曾被拜登派往台湾的前副国务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以及其他在民主党政府效力过的前任、现任亚洲事务官员则认为,打破“战略模糊”政策只会让北京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因为它违背了几十年来中美签署的几项协议。
美国军方也不愿意和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之前被爆曾在特朗普时代和中国军方保持秘密沟通的美军最高将领、参联会主席米利(Mark Milley)今年6月曾强调,中国大陆并不具备武力攻台的能力,中国军方近期也不太可能采取这种行动。美国国务院和情报界也倾向于认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准备对台发起军事进攻。
所以,拜登政府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继续联合盟友在台海展示军事力量。从拜登亲信级幕僚、国安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和印太事务助理坎贝尔(Kurt Campbell)今年的表态来看,他们支持在台海维持现状的做法,反对打破“战略模糊”的政策。
202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中国外交部)
当前白宫内部在台海问题上的意见不一,最终还是需要沙利文和坎贝尔从中调和,使得白宫对华政策既能维持价值观外交的路线,又能帮助拜登政府避免陷入外部新的军事冲突。
沙利文出面和中方确定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的计划,也说明他在拜登政府的独特角色。他效在外交上主张内政利益优先,迎合拜登的务实主义,所以看重中美的务实沟通,包括部长级的工作会晤和元首级的会面。
2019年沙利文和坎贝尔在“没有灾难的竞争”(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一文中说,应对中国挑战,美国首先必须要对自身改变北京行为的决策能力保持谦卑的态度,寻求实现一种稳定的、清晰的、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对华共存(coexistence)状态。如果沙利文和坎贝尔的这一战略得到实施,中美就有可能在台海找到新的接触办法。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