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5日 17.5°C-18.7°C
澳元 : 人民币=4.68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2022-05-13 来源: CC情报局 原文链接 评论15条

核心提要:

1. 复旦公卫建模研究推测,如果中国的新冠疫苗保护水平还是处于2022年3月的水平,奥密克戎疫情将导致155万人死亡,是韩国的3倍,新加坡的13倍,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并不是所谓的“躺平”状态下的死亡数。鉴于疫苗虽然预防感染的保护率欠佳,但是预防重症的保护率还不错,整体的死亡数很可能被高估了2-4倍,也许死亡数应该在40-70万例。

2. 此前,梁建章等著文预测“中国内地放松管控后的死亡人数是15.3万”。如果没有太多物理性的抗疫措施,疫苗接种率将是决定死亡率的关键,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结合卫健委此前统计,中国目前疫苗接种率与文章中的假设仍有差距,有5000万60岁以上者没有完成全程接种,这是疫情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并且使用目前效果更好更持久的疫苗,“放松管控之后死亡人数只有15万”的可能性很小。

3. 不管是复旦公卫建模的研究,还是梁建章的预测,疫苗的接种率都是关键。复旦大学的研究也说明,多种抗疫方式(提高包括加强针在内的疫苗接种率、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严格的物理性防疫政策)协同作用,才能有效减少死亡率。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

上海公卫建模研究推测奥密克戎疫情将导致155万人死亡,高达1.10 人/每千人,是韩国3倍,新加坡13倍。为何认为中国的死亡率会超过其他国家?

5月11日,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报道,内地当日共报道新增本土病例144例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5例。这是这一个多月来的新低。疫情最严重的上海,再次出现社会面基本清零。

自2月底以来出现的奥密克戎疫情,终于看到了结束的希望。同一天,《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 )在线发表了来自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该研究对奥密克戎在中国的流行建模,并对感染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从时间上看,该文章使用了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初期的传播数据,于 2022 年 3 月22日投稿。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2

根据所建数学模型的推测,如果中国的新冠疫苗保护水平还是处于2022年3月的水平,奥密克戎疫情将导致“导致严重医疗资源耗竭,ICU 需求数峰值将是现有数量的 15.6 倍,可能导致 155 万人死亡。”

需要指出的是,这155万死亡数,并不是所谓的“躺平”状态下的死亡数。根据该数学模型,疫情初期的病毒传染因子R值为3.9,在提高疫苗接种覆盖后,R值降低到 3.4。这个3.9的R值,实际上反映的是上海采取“全域静态管理”等严格的管控措施之前的情况(3月1日-8日)。如果完全没有任何抗疫措施(包括疫苗、物理干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R值应该高达9.5左右,疫情的规模会更大。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3

疫情持续 6 个月之后,模型推测将出现 1.122 亿例有症状感染者,510 万住院者, 270 万 ICU 患者和 155 万人死亡病例,死亡率达到1.1人/每千人,也就是说,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死于新冠感染(或死亡时有新冠感染)。

可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感染呢?新加坡的奥密克戎疫情,导致了100多万人感染,约占该国人口的20%;韩国的奥密克戎疫情,导致了1000多万人感染,也占该国人口的20%。复旦大学的数学模型中,推测有1.122 亿有症状感染者,如果按照上海疫情的有症状比例(低于10%)推算,总感染人数将达11亿人,这有些夸张了;但如果按50%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推算,全国有2.2亿左右感染者,比例约为15%,也说得过去。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海3月初的防疫政策,虽然远比目前宽松,但严格程度也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无法相比的,否则之前早就已经沦陷了。问题来了:如果说采取上海三月初的抗疫模式,仍然会达到与日本、新加坡相同的感染率,是否表明除了“封城”、全域静态管理,其他的任何防疫措施在奥密克戎之前都无效呢?

对比奥密克戎疫情的死亡率,韩国是0.35人/每千人,新加坡是0.08人/每千人,但数学模型所推测出来的中国奥密克戎疫情死亡率,高达1.10 人/每千人,是韩国的3倍,新加坡的13倍多。中国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呢?该模型认为,“大多数死亡病例(76.7%)将来自未接种疫苗群体,且60 岁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所占比例将高达 74.7% 。”这个假设是合理的。

但是,“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 ,41.3% 会成为非重症住院患者,28.2% 需要进入ICU。”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截至5月10日24时,内地现有确诊病例为7568例,其中重症病例484例,重症比例数只占现有病例数的6.4%。即便加上本轮疫情已出现的565例死亡病例,比例也只有13.8%,低于模型推测出的ICU比例。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4

目前认为,虽然疫苗预防感染的保护率较差,但是预防重症的保护率还行,因此“接种疫苗者中28.2%需要进入ICU”的情况,只可能在极其特殊的人群中才会出现,不可能是普遍现象。如果进ICU的比例被高估了,那么整体的死亡数也会被高估2-4倍。

也许死亡数应该只有40~70万例。必须申明一下,40万死亡也是一个很大的令人无法接受的数字,美国“瞎折腾”了2年多,目前的死亡数是100万。当然,也并不是说155万人死亡不可接受,40~70万死亡就可接受,这里仅仅讨论数字的合理性。所有的生命都是命,但是数学模型推算的只是数字。模型产生误差的因素太多了,小数点后数值的稍许改变,就会有百万、千万人的差别。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5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6

梁建章等著文预测,“中国内地放松管控后的死亡人数是15.3万”,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此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梁建章等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预测在放松管控后,中国内地出现的死亡人数是15.3万。

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复旦大学研究者所推测出来的数据,而且是在放松管控之后的死亡数。梁建章推算死亡数据的“模型”,来自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的死亡率。

“新加坡在2022.1.1-4.14期间,死亡人数累计482人,占人口比例0.00823%;日本同期死亡人数累计10432人,占人口比例是0.00825%。”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7

如果用日本、新加坡的死亡人数来预测,在校正了全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之后,可以推算出中国的死亡人数是3.8万、14.3万;用越南的死亡数据来推算,结果是15.5万。日本、新加坡、越南这些国家,目前没有任何封城措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措施,能严格到上海3月初的水平。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放松了抗疫措施之后,疫情导致了与上述国家一样的死亡率,基本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没有太多物理性的抗疫措施,疫苗接种率将是决定死亡率的关键。老年人是高风险人群,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

香港奥密克戎疫情的数据表明,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是86岁,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者,感染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为16.48%,相比之下,在完成两剂、三剂疫苗之后,病死率分别下降到了3.81%和1.20%。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8
▎图/香港不同年龄人群的感染病死率(图片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站)

梁建章的文章对疫苗的接种率进行了假设。“中国4月初的疫苗普及率是两针超过88%,三针超过50%。未来应该较快可以达到两针95%和三针60%的水平。假设这是各个年龄段的接种水平。”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9
▎图/香港宣布自5月19日起逐步推行第二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此前香港已开放外国人入境,关闭部分方舱医院,学校复课

很不幸的是,这个假设是不真实的。据国家卫健委此前的统计,“截至3月17日,在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完成接种一剂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8.8%、86.1%和58.8%;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6.6%、81.7%和50.7%;完成加强免疫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6.4%、48.4%和19.7%。”

相比之下,在新加坡所有年龄段的成人中,接种两针疫苗的比例都超过了90%。所以,实际情况是,在中国最需要疫苗保护的老年人群中,疫苗接种率并不理想。

官方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动态清零的政策,主要就是为了保护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老年人。

但是,中国有5000万60岁以上者没有完成全程接种,这是疫情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国外的疫苗接种,都是从老年人开始。

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并且使用目前效果更好更持久的疫苗,那么我们不可能指望在放松管控之后,死亡人数只有15万。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0
▎图/5月10日,复必泰疫苗更新相关信息,已在江苏完成二期临床试验,但何时上市,还没有新的消息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1

新冠肺炎不是唯一的疾病与困难,抗疫需要多管齐下,也需要全方位考虑。

不管是复旦的研究,还是梁建章的预测,疫苗的接种率都是关键。老年人的接种率低,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确实是目前的症结所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指望世世代代严防死守,一直能把病毒拒之于外!

如果真要以生命为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只有在提高了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之后,才有可能从容、有序地放松抗疫措施。笔者认为,复旦大学模型的重点,并不是155万的死亡数,而是未来如何能将死亡数降低到所能承受的范围。

该研究考察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包括加强针);第二种是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第三种是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即物理性防疫政策)。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不能凭一己之力,将死亡率降至流感水平。所以,必须同时采取多种方式!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2
▎图/多种抗疫方式协同作用,才能有效减少死亡率(图片来自文献{Cai, 2022 #3431})

比如说,在没有更严格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如果只是打效果更好的重组蛋白疫苗加强针,并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死亡数也仍有60多万;如果50%的感染者都能够使用有效率为80%的抗病毒药物,死亡数将减少到32.7万;如果所有感染者都能用上抗病毒药物,死亡数将减少到11万;如果抗病毒药物的有效率提高到89%,所有的感染者都能用上,那么死亡数将减少到6.1万。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3

有数据表明,中国每年的流感死亡数为8.8万人。死亡数不超过8.8万,就可以认为是流感级别了。该模型中“无更严格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所对应的是上海3月初的情况,其实已经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物理性防疫措施。如果要加码,是否只能是上海从4月初开始实行的“全域静态管理”呢?

根据论文中的表述,在面对奥密克戎疫情时,英国、印度所实施的抗疫措施,已经可以使R值降低到3以下,而研究者根据模型推算出,只要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能将传染因子R值降低到2,在打了效果更好的加强针、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之后,即便抗病毒药物有效率只有80%,只有一半的感染者能用上药物,死亡数也可以大大降低至2000人。

所以,并非只能靠“全域静态管理”来对付疫情。在上海实施静态管理之后,疫情确实也出现了好转,但是,这些抗疫措施的成本和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目前上海的成果来之不易。新冠并不是我们面临的唯一疾病!从所报道的感染人数看,美国的疫情“最糟糕”,但在美国2021年所发生的死亡事件中,新冠死亡数也只排到第三,有更多的人死于心脏病和癌症。

中国放弃清零将有155万人死于Omicron?这份研究的死亡率为何偏高?(组图) - 14
▎图/5月9日,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1000次鸣钟,表达对该国登记在册、死于新冠疫情的100万名逝者的哀悼

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越严格,R值当然会降得越低。但是,当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之后,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有效治疗,新冠死亡数字被按下去了,但是其他的死亡数会浮起来。病毒感染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但是疫情却可以影响经济。如果经济陷入衰退,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将远远大于奥密克戎的死亡率。

同时,抗疫也让我们陷入了两难之地:如果措施不够,疫情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如果措施过严,也同样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天津虽然没有封城,但经济还是受到了奥密克戎疫情的严重影响。数据表明,天津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为3538.52亿元,同比增长仅0.1%。所以,如果说我们选择了严格严防死守的抗疫措施,那也是无奈之举。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防疫措施的副作用。希望我们能以最小的代价,从容应对疫情。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5)
土澳居民YUZLj
土澳居民YUZLj 2022-05-15 回复
不與病毒共存,經濟損失超過一百八十億
h呵呵
h呵呵 2022-05-13 回复
印度的470都觉得不真,155肯定少了。
土澳居民toute
土澳居民toute 2022-05-13 回复
中国如果一直不解决大量老年人不打疫苗的问题,总有一天年轻人会忍无可忍的,为了那些愚蠢的老年人,牺牲掉年轻一代的特别是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近三亿人的利益,火山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h呵呵
h呵呵 2022-05-13
这好送亿万农二代回家种地
深色夹克
深色夹克 2022-05-13 回复
匪共别装了,你们就想封城割韭菜,赚黑心钱而已,现在新冠就和普通感冒一样,根本不会死人
ianzz
ianzz 2022-05-13 回复
美国3亿人死亡100万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