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下的中国,5月官方PMI触底反弹(图)
在国内多地疫情平复与复工复产的推动下,中国5月官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超预期反弹,显示中国经济活动的修复模式开启,不过二者仍在临界点下,企业生产经营仍未完全回归正常,边际恢复动力待增强。
图 路透/Damir Sago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充分,复苏过程较缓慢,料下半年经济恢复进入提速轨道。对于持续的就业压力及市场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亟需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稳增长的牵引力度。
“本轮散发疫情造成国内经济‘至暗时刻’已过去,经济活动在加快回暖中。“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国内经济正从散发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反弹。
不过他也指出,制造业、服务业活动仍处于收缩区域,行业复苏不平衡问题仍突出,部分服务业、中小企业恢复相对滞后一些,部分行业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国内需要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适度加大有效投资、加大受困与低收入群体保障力度,畅通内需循环,推动经济加快回归正轨。
花旗报告认为,中国国内疫情封控限制的放宽,特别是上海的解禁,为市场情绪提供了一些支持。然而,在没有新的财政刺激的情况下,前期的财政措施意味着下半年财政将急剧收缩,加上“动态清零”战略和高失业率带来的不确定性,预计5月经济增长可能只是小幅触底反弹。
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周二联合公布,宏观经济先行指标--5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9.6,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48.6,自上月的26个月低点上升2.2个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8,比上月上升5.9个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8.4,比上月上升5.7个点。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指出,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依旧位于荣枯线之下,意味着后期还将维持较强的“扩内需”力度。从企业规模看,5月大型企业大幅上行7.3个点,重返荣枯线之上,是5月制造业生产指数大幅上行的主要拉动力量。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制造业产需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恢复动力仍有待增强。从行业情况看,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上月10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活动加快。
全城“封控”两个月后的上海解封在即,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周二表示,6月1日起将在严守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底线、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上海日前出台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合理限制,并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召开罕见大规模会议以“稳住经济大盘”,参会人员直达县一级官员,提出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就业改善压力仍存
生产活动的恢复带来局部的就业改善。制造业分类指数显示,就业人员指数为47.6,比上月上升0.4个点,但非制造业就业人员指数比上月下降0.1个点至45.3,就业压力仍不可小觑。
英大证券郑后成预计,5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大概率在4月的基础上下行。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则进一步分析,就业人员指数仍均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说明企业依然在收缩用工规模,就业市场压力尤其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压力依然较为严峻,政策支持需要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
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员马汉平看来,整体上中国5月经济活动边际改善,但一定程度上与4月低基数有关,就业压力大、需求偏弱、地产下滑说明结构压力仍存。不过,近期京沪疫情防控逐步放松后,随着稳经济大盘政策加快落实,经济将延续复苏态势。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等政策措施不断落实落细,服务业企业信心有所增强。”统计局的赵庆河称。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近日组织专家座谈会,专家建议要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恢复,切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稳步扩大居民消费,更大力度稳定就业市场。
服务业市场活跃度仍低
随着中国纾困政策的落地,以及货运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畅通,非制造业活动明显恢复,但行业恢复力度有所不同:建筑业继续扩张,服务业市场活跃度却持续较低,其中需求不足仍是主要问题。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武威指出,5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升至50.1%,连续三个月环比上升,创年内新高。
统计局数据显示,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商务活动指数高于上月,其中零售、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位于扩张区间,业务总量环比有所增长;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40以下低位。
“6月份以后,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和相关政策的加速落地,投资和消费对稳增长的牵引力度将会逐步增强,下半年经济恢复进入提速轨道具备基础。”武威称。
他认为,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诸多促消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消费加快恢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