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松防疫让股市希望与担忧并存(组图)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最近在尝试放松防疫政策,政策的出台多有纠结,因此股市近期的表现也是跌宕起伏。
投资者称,随着中国政府试图调整政策,从以封控和诸多限制措施为特点的动态清零转向与新冠共存,以限制其对经济的破坏,这可能只是开始,未来将有一段漫长的动荡时期。经济学家和策略师表示,中国重新开放的道路在未来一年充满了障碍,投资者难以预测国内支出、企业盈利和中国股市会受到何种影响。
中国股市在上周初下挫,之前对严格疫情防控规定不满的中国民众举行了一系列抗议活动。在中国卫生官员软化口径,承认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比其他毒株要低之后,市场出现反弹。股市的这种来回往复式行情已经不足为奇,当前中国有些地方政府积极采取行动遏制疫情,而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则取消了部分抗疫限制。
香港恒生指数中的中国公司占很大比重,该指数自11月初以来已经攀升了30%以上,当时关于中国政府正计划结束动态清零政策的传言开始在市场上流传。11月11日,中国放宽了防疫规定,发布了新的防控措施。该指数今年累计仍下跌近17%。
中国大陆沪深300指数已较2022年低点上涨了13%,而今年到目前为止累计下跌了约20%。
在中国两个大城市上海和杭州取消了部分出行限制举措后,中国股市周一再次飙升。上周末,北京市政府撤销了一些核酸检测点,许多之前关闭的理发店和购物中心恢复营业。中国各地的卫生官员也在推进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计划,目的是在2023年1月底前让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接种一针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0%。
最近发生的社会动荡给中国政府官员带来压力,促使他们更果断地放松防疫举措。骏利亨德森投资(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的中国股票投资组合经理黄美玲(May Ling Wee)说,官员们现在可能需要在防疫方面做出妥协。她还说,她认为抗议活动对中国股市是有利的。
中国报告的新增新冠感染病例近期创下纪录新高,经济学家对于中国重新放开的步伐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预计中国国内消费最快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反弹,而其他人则认为对民众行动的限制举措可能还要至少持续一年。
面对这种局面,投资者不确定对于受到极大关注的中国股市,他们要采取何种姿态。
中国股市曾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市场。然而,该市场的投资者已遭遇打击,一系列监管整顿导致科技、教育和房地产类股被大幅抛售,中国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也抑制了消费需求并减缓经济增长。随着许多中国股票的估值处于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国际投资者想知道他们是否应该、何时以及如何重新入市。
中国平安旗下香港资产管理部门股票主管Vincent Che表示,从长远来看,旅游和餐饮业等消费类股可能受益。不过他称,鉴于未来6-12个月重新开放的道路可能坎坷,这些股票将经历一段波动期。
Che称,现在至少有了一些可预见性,投资者知道此前上海封控数月的情况不会重现了。他表示,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这是重返中国市场的好时机。
中国最大的火锅连锁运营商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ai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 6862.HK)的股价自10月底以来已飙升87%。去年,这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是恒生指数中表现最糟糕的成分股之一。
近几个月来,包括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9988.HK, BABA, 简称:阿里巴巴)和餐饮外卖领军企业美团(Meituan, 3690.HK)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大幅波动,阿里巴巴和美团是中国国内消费的代表。在线医疗健康平台运营商的股价已大幅走高。
自10月31日以来,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Alibaba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 0241.HK, 简称:阿里健康)的股价上涨了一倍多,竞争对手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ing An Healthcare and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1833.HK, 简称:平安好医生)的股价同期几乎翻了一番。
投资者表示,在经历了三年的局部封控和国际边境关闭之后,中国的正常化之路很可能是混乱而痛苦的。投资者甚至对究竟哪种放松才算是实质上的重新开放也存在分歧,不过,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这包括结束短期封控和严格的出行限制,即使新冠病例有所增加。
总部位于纽约的投资管理公司Weiss Multi-Strategy Advisers的副首席投资官Mike Edwards表示:“这在短期内会很可怕,但我认为,从中期来看,(全面重新开放)实际上将是中国可能走出的最健康的行动轨迹。”
在中国放宽对防疫限制后,人们回到了北京的购物中心。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