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最强啃老男”:名校学霸、三不上班、社交、出门;他的陨落!惊醒所有中国父母(组图)
本文转载自贝乐妈育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在江苏的故事。
41年前,刘汉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
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神童”,不仅前途无量,甚至有望改写整个家族的命运。
但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学霸,如今年过半百却蜗居在农村的小破房里,
至今肄业,没有妻儿,甚至连家里的农活都帮不上忙,
全家人每月靠捡垃圾,以及政府补贴400元的低保费来维持生计。
他不仅没有活成他人惊艳的璀璨人生,更沦为了别人口中的笑柄。
在他年近60的人生里,只能用狼狈落魄来形容,而他的经历,也值得我们每个父母警醒和反思。
01
1964年,刘汉清出生于江苏泰州的一个本分农民家庭中,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当同年纪的孩子还在学习简单的数学基础运算时,他就已经开始在家自学微积分了。
刘汉清的父母在惊讶的同时,带着他到市里做了国际标准智商测试,
而测试的结果表明,他在数学运算和物理计算方面十分优秀,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1980年,刘汉清作为当地的第一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刘汉清做到了。
就连刘汉清的初中班主任也直言:“那时候的录取分数高,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
按道理来讲,他往后的人生路,必定是一帆风顺的。
即使不能大富大贵,凭着大学毕业的文凭,也一定能够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然而,在几年大学生涯后,他本该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却毁在了自己的手里。
02
16岁就进入大学的刘汉清,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但生来就聪慧的刘汉清,加上他也十分刻苦,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前列。
直到他在图书馆里看了《哥德巴赫猜想》一书后,心思便一股脑扑到了数学研究上。
从那以后,刘汉清便将所有的专业课程抛到脑后,整日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一本又一本数学书籍。
以至于他的专业课成绩也越来越差,对于系主任的辅导员的劝告也无动于衷。
到最后,刘汉清因为多门功课挂科而被留级,无法顺利毕业。
学校领导看其十分热衷于数学研究,为了他的毕业文凭着想,便让他先去数学系旁听,
之后再结合任课教师的意见,决定是否转入数学系。
结果,数学系老师在看完刘汉清的研究成果时,
觉得他的推论方式存在非常大的缺陷,从一开始就无法成立。
但刘汉清却对于数学老师的意见置若罔闻,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式,并拒绝转入数学系。
理由是:“学校的数学系并不研究数论。”
最终,刘汉清因为多门专业课未能及格,无法毕业,也没有被分配到工作,在无奈中退学了。
03
退学后,刘汉清在美国留学的同窗,曾帮刘汉清将他唯一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并以他的名义在美国的学术网站上发表,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也映证了他的研究并不出彩。
甚至还有一名芬兰的数学系博士指出了论文中,关于理论的错误,称其达不到论文的基本要求。
不死心的刘汉清,许久后又带着研究成果交给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教授指教。
潘教授看了以后,说道:“文章第五页的论点未经证明,往后的论证都没有意义。”
但受到质疑的地刘汉清却傲慢回应:“这还需要证明吗?一想不就明白了。”
刘汉清的论文研究,我们作为外行人无法加以评判。
但他被自己的傲慢,困在了这座小山村里,空有一身本领,却对世界的一切感到麻木。
高配的学历,低配的人生,他的故事和经历,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命运给他开了一道又一道门,但他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恃其才,妄自尊大下,走进了深渊。
04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刘汉清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静心钻研关于数论的研究。
为了让自己更加专注,他从不干农活,也不找工作,衣食住行全靠父母帮衬。
但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的父母,竟默许了他的做法,并说道:
“他要学习我就让他学习吧。”
“我就把他当小孩子养着他。”
时间一久,村里人便对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神童”嗤之以鼻。
但尽管如此,刘汉清还是将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数学研究。
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做出学问,研究属于自己的成果。
为此,他坚持了10年,20年,30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汉清已经57岁了,但他依旧没有工作,没有妻儿,孑然一身。
他依然盲目地沉浸在属于他自己的数学世界中,
而他的父母,都已经年迈,无法劳作,生活越来越贫困。
全家人只能依靠捡破烂,做农活,以及政府给予400元的低保费过活。
05
回看刘汉清的这小半生,他走的每一步,都将自己置于人生的绝路,难以自渡。
刘汉清的第一步,错在因为傲慢不逊,聛睨一切而拒绝转系,放弃学业。
要知道,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一定要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一份好的文凭,就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和最佳的捷径。
这时很多人就会问,难道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了吗?
当然不是,读书绝对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普通人获得人生无限可能地最优选。
社会的本质,就是一场优胜劣汰,普通家庭的孩子身上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
但没有学历,连进入这场战争的资格都没有,好工作与自己无关,好前程更是与自己无缘。
通往成功的道理有千万条,但懂得利用优势,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走得更快。
如果当时刘汉清能够深刻理会到学历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大学期间如愿取到毕业证,
现在的他,会不会已活成自己的人生愿景?
刘汉清的第二步,错在自恃其才,妄自尊大,亲手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巴尔扎克曾说过,许多时候,傲慢就像是捆绑在每个人身上的货物,容易把人压得无法前行。
有太多的人,沉迷在自己过往的成就中,妄自尊大。
殊不知,一个人的高傲,会慢慢地拖垮自己,无法正视他人的优秀,最终沦为泛泛之辈。
不禁设想,刘汉清当初若能少些偏执,接纳他人的意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
是不是就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在求学的路上走得更远。
刘汉清的第三步,错在因为父母宠溺,放任教育,导致其失去独立自强的能力。
这几年,刘汉清一个人居住在一间房,父母则居住在弟弟的房子里。
他直言,每天的日常生活由父母照料,母亲煮什么,他便吃什么。
不敢想象,刘汉清的父母年事已高,若家人离去,他一个人该如何生活。
生活中,不是只有一个“刘汉清”,也不是只有一个“刘汉清的父母”。
几年前,中国日报发布了一则震惊网络的新闻:
一位留美博士,因为生活能力,协调能力严重欠缺,无法和同事共处,遭公司辞退,遣送回国。
被遣送时,她没有随带行李,包里只有一盒治疗神经分裂的药物。
面对采访,这位女孩称自己只会学习,而父母也坦言,没有让她做过任何家务。
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这位女博士还是刘汉清,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即便是天才,也不会被社会所接纳。
纵观那些最终陨落的天才,大多背后都站着不愿放手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孩子具备了良好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交际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从而见识到绚丽斑斓的世界。
于丹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但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
那些爱得失去自我,事事包办代劳、从不教孩子独立进取的父母,往往是最无知最残忍的。
愿每位父母,都能够适时放手,让孩子在未来的所有际遇中都可以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教育孩子,懂得放手和进退,才是真正爱的智慧!
本文转载自贝乐妈育儿,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