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留学8年花费268万,藤校毕业回国做地产,月薪1万2四年没涨(组图)
在留学归国潮中,越来越多海归选择避开一线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然而,豆瓣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却见证了逾4万名归国者揭示的“失意”故事。这其中,有的付出百万留学费却毕业后陷入失业,有的薪资差异远超期待,也有的在疫情后失去工作机会。三位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年轻海归,在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后,让我们窥见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心声。
故事一:“感觉自己不止那个价”
陈霖,30岁,留美8年,建筑行业
去年七月,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帖子,关于藤校高开低走,30岁一事无成,没想到火了。
我是一名建筑师,写那篇帖子时,供职的地产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两年前还有四五个大项目,后来就赶上行业下行,很多公司都倒了。
一个周末回老家,我晚上睡不着,写下这些焦虑。实际上,去年初,我们公司就不再有新项目,一直持续到半年后我离职。这期间,我老公也离职了,家里的经济主要靠我。
我跟公司提过一回涨薪,得到的回应是要等到11月。我看公司的情况,觉得是没希望了。没有项目,就意味着只有底薪,税前12K——和我刚回国那年的薪资一样。
2018年6月我硕士毕业,7月底就立马回了国。那年我25岁,在北京第一个offer的薪资一万二,当时感觉还不错,也没有研判过国内的行业市场,觉得以后上升空间很大。工作一年多后,我怀孕了,离职回家休养了一年。
再找工作时,赶上疫情爆发。我当时能拿到的最好薪资依然是一万二,但觉得因为疫情,工资低是暂时的。可是过了两年,还是没涨。
我老公和我是同行,刚毕业时,我们俩加起来年入45万,现在工作将近4年了,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
有天他接我下班,车停下,我不想回家,我们坐在车里一直聊。他没留过学,一直比较乐观,我就非常焦虑。
我在美国读了八年,仔细算过,花费大概268万。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这让我觉得对不起父母。2009年我16岁,父母把我送到美国上高中,离开老家山西。高中三年,我过得基本没有娱乐活动,两点一线,语言不通,就下课听录音,啃课本,自觉也没浪费时间。
之后考上了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拿不错的奖学金,每个暑假都修学分。
三年就本科毕了业,接着考上了藤校的建筑研究生。
我跟父母聊过,关于当年对我的培养规划,他们似乎也没有想那么多。我这样理解他们当时的决定,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想让我轻松一点。另一方面,我出国时,留学生还不是特别多,家长之间可能也有攀比。
我爸爸是做房地产的,在他当时看来,建筑师从各方面讲都不错,很多人涌进去。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行业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我们当时都没意识到。
回来工作了几年,跟身边人聊起来,发现差距非常大。有一些朋友没留过学,在互联网公司、银行和金融业,跟我上一份工资相比,至少高出1.5倍。我后来想,自己的焦虑更多源于行业,我很多留学的同学都觉得,做这行回来性价比不高。
不得不承认,留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家都很丧,要么说不想工作,要么就说转行。我的一位前同事告诉我,他们今年也没有项目,裁员了1/3。另一个前同事,也是我国外的研究生同学,前不久刚离职。
他觉得累,更重要是没有前景,想转到互联网公司做界面设计,面试了两家没拿到offer。更惨的人,在上海疫情时被裁员,很久找不到工作。
后来我就刻意不太跟朋友们聊这些了,负面能量传递太快了。我也不想一直强调自己花了多少钱,读了多少书。人家也没义务给你更高的薪资,职场就是这么残酷。
故事二:“总觉得自己被亏待了”
张琳,28岁,留英5年,IT行业
我也是今年初辞职的,我在英国留学了五年,研究生毕业后留下工作。
我在一个做健康医疗AI的初创公司做产品,一开始也挺有激情,但一年后,我开始觉得工资很低,比我在英国实习时还低。工作也很忙,我感觉自己一点回报都没有。
我去年和公司提涨薪,他们答应了,但一直拖着不给。等了四个月,还是没结果,我就离职了。找工作时,我发现自己薪资的底线被公司的水平压得很低,好多公司的报价都比我以前的底薪高。
我大概花了40多万留学,包括学费、生活费和一些旅游。
对我来说,留学是投资,我想在薪资和工作环境上得到一些回报。一直以来我都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我总觉得自己被亏待了。
我之前在英国实习,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1700镑。我实习时住在剑桥,租房每个月500镑,吃饭也不算贵,我一般一个月花700镑,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开销,一个月花1000镑左右。
然后我在英国找到了第一个全职工作,工资大概是2.6万英镑税前,这对我来说非常可观。
我很喜欢那份工作,也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联系,每个月也有点微薄的royalty。
然后我来了深圳,接到了这份工作,薪资水平远远低于我在英国实习和工作的时候。一开始,我只能接受,想着这只是一个起点,但一年后我觉得实在不能忍受了。
我在深圳生活费很高,租房一个月4000多,吃饭也要两三千,偶尔会吃一些外卖。交通费也不少,尤其在深圳这个城市,打车比地铁更方便。
工作压力大,我也没有时间学点新东西,一直在做重复性的工作。
我今年26岁,周围的同龄人,工作两三年,薪资都比我高。我觉得自己付出了,应该得到一些回报。现在我离职了,也在找新工作,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职位。
故事三:“刚开始毫无社交,失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朱毅,29岁,留德7年,金融行业
我在德国留学了七年,硕士毕业后在柏林找到了一份工作,做私募基金的交易员,工资大概是税前4500欧。
开始我觉得蛮高的,但是算算生活费和租房,也没多少剩。
刚开始我毫无社交,完全没有朋友,因为德语不好,很难和当地人打交道。我只能找到一些华人聚会,但也感觉大家聊不到一起去。
工作也很辛苦,压力很大,一天十二个小时,周末也得加班,因为市场是全球的,总有时差。
后来我离职了,来了上海找工作,失业了半年才找到新工作,薪资是税前1.8万人民币,比在德国低了很多。
在国内,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但也感觉到了社会的压力。我在德国读了七年书,花了大约45万人民币,留学回来,我觉得可能对不起父母。他们借了不少钱供我出国,可能也没想到回来以后我工资会那么低。
我来上海后,生活成本虽然不低,但是吃的东西很便宜,地铁也便宜,甚至连打车都比在德国便宜。我在德国花的最多的是吃饭,一个月大概要1500欧。房租也不便宜,一个月六百多欧,虽然和上海差不多,但是相对来说深圳和北京更便宜。
总的来说,留学花了很多钱,但是回来了我才感受到了压力,失业了半年,差点就没了信心。
这三位海归的故事,反映了海归群体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的
一些普遍情况。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但都面临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薪资待遇、生活成本、职业发展等。
无论是在国外留学还是在国内就业,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心理建设。同时,也要明白,职场竞争是激烈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