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热搜!中国姑娘“身陷”巴以战场29天(组图)
最近,一位战地女记者登上了热搜。人们赫然发现,从10月9日发回第一篇报道算起,她已经在巴以冲突的前线,坚守了29天。
很多网友夸她勇敢,能在枪炮声不断的情况下神情自若,语速平稳流畅。她则谦虚且诚实地表示:“每天在边界,最害怕的那个人是自己,有点风吹草动异响都非常警觉。”
是啊,怎么可能不怕呢,面对危险害怕才是本能。
她的名字叫陈慧慧,是央视总台驻土耳其的记者。
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10月7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随后以色列向哈马斯宣战。
当时的陈慧慧正在土耳其,虽说土耳其也不太平,时常发生恐怖袭击,但总体上还算岁月静好。每天工作之余,她经常会逛街,吃网红冰淇淋,逛瓷器店,逗逗小猫咪。
来源:陈慧慧微博
当收到台里组建应急团队前往以色列的通知后,陈慧慧立马放弃了安逸,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由于离得很近,而且有战地报道经验,她成功入选了第一梯队的记者。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疯狂赶路后,她终于抵达了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然后乘车前往耶路撒冷的驻地。
陈慧慧与当地民众在避难所中躲避火箭弹袭击
结果在给车加油的时候,听到了防空警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将频繁听到防空警报,但在当时则属于第一次。
在愣了一两秒之后,她被人群裹挟着,第一次进入了避难所。虽然这两个第一次的经历都很糟糕,但已经无比幸运,正好旁边就有避难的地方。
由于行程过于紧张,前两天她只睡了不到五个小时。而在接下来的20多天,她将带领世人了解前线的战况。
“越靠近前线,完整的房屋越少,空袭的次数越多。”
“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时常拉起,目之所及,大部分居民都已离家逃难。”
因为以色列封锁了通往加沙的所有口岸,没有记者能进入战损最重的加沙。陈慧慧便以耶路撒冷为驻地,每天前往不同的边地走访报道。
自冲突爆发以来,双方越打越激烈。以军动用了战机、坦克、装甲车,对加沙地带进行空袭+地面的双重打击。
盘踞在加沙的哈马斯,主要以发射火箭弹进行回击。总体上,以色列牢牢占据上风,加沙地带的伤亡非常惨重,许多都是无辜的百姓。
在日复一日的报道中,陈慧慧走访了十多个边地,渐渐习惯了防空警报、火箭弹爆炸、“铁穹”防空系统拦截的声音。
在此起彼伏的炮击声中,正在报道的她数次被震得身体颤动。每一次警报响起,她都要和同事们紧急避险。
而让她最动容的一次,是在耶路撒冷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防空警报突然响起。
隔壁桌的母亲迅速站起,一只手抱着最小的孩子,另一只手护着其他孩子,小心翼翼地跑到了最近的避难所。
加沙地带的百姓更是惨烈,截至11月3日,已有9257人死亡,其中包括3826名儿童,2405名妇女。另有23516人在冲突中受伤。
由于第二批增援记者马上到位,11月4日,陈慧慧发文称:一切顺利的话,希望周日可以顺利回撤。
凡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恐惧都会萦绕终生。
即使如此,双方也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以色列继续空袭和炮击,哈马斯继续搞突袭。
他们二者间的仇恨,真的是无解的难题。
最新的消息是,陈慧慧在巴以边界坚持报道29天后,已经成功撤离了,因为巴以战争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为了保障我们的记者的人身安全,现在撤离也是不得已了。毕竟,this is not our fight.
在战地记者界,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士,名叫周轶君。她曾是全球唯一驻加沙的战地女记者,在那里待了两年,采访了哈马斯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想必很多人有一个疑惑,哈马斯的实力远逊于以色列,每一次突袭都会导致以色列的疯狂报复,置加沙地带的百姓于危险之中,赔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伤亡,怎么就不能安分点呢?
因为贫穷和落后,他们甚至采取了饱受争议的自杀式袭击。周轶君便在采访时询问为什么要自杀式袭击,亚辛的回答是:
“我们巴勒斯坦人没有F-16战斗机,没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只能用有限的、简单的手段自卫……不应该要求我们停止自卫,而是要求以色列停止侵略。”
周轶君采访亚辛
亚辛声称,哈马斯的自杀式袭击不是源于强迫,而是根据自愿的原则。
28岁的女孩哈娜迪,跟所有女生一样爱美,喜欢买新款的衣服。更难得的是,学识渊博个性刚毅。却选择在最美的年龄,化身为“人肉炸弹”。
因为她的弟弟和未婚夫,本来正在悠闲地喝茶。几名以色列枪手突然出现,一阵扫射之后,拖走了弟弟和未婚夫的尸体,朝心脏、喉咙、眉心各开一枪。
以色列伞兵搭乘敞开式悍马车在加沙地带边境地区巡逻
确认死亡,只需要朝其中一个部位开枪即可,他们却又开了三枪。悲恸的哈娜迪申请成为了“人肉炸弹”,在穿过检查站后成功爆炸复仇。
家人们既悲伤又高兴,感谢真主让她成功!而且父母看得特别开,如果其他三个女儿,有天也想做复仇的人肉炸弹,他们不会阻止。
在当地流传着“烈士不会死,只会进天堂”的格言,但人活一世谁不眷恋生命。归根结底,是仇恨汇聚在心海。
以色列宣称这里是他们祖先的土地,在西方大国的支持下成功拿到一半土地复国。然后又在西方大国的默许下,步步蚕食巴勒斯坦,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小霸王,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
西边绿色的一小片,就是加沙
土地加上血债,共同垒起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也导致以色列与周边国家普遍不睦。
这种仇恨别说是敌国百姓,就算是外国记者也可能被连累。
就在本次巴以冲突期间,有许多外国记者前往报道。10月13日,巴勒斯坦派别试图从黎巴嫩南部进入以色列,以军随即开火,结果一些记者遭殃。
尽管他们穿的夹克上有媒体的标记,但所在区域还是受到了攻击。英国路透社的记者伊萨姆·阿卜杜拉死亡,另有6名来自路透社、法新社和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受伤。
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米卡提直接发声谴责:“以色列在针对黎巴嫩的敌对行动中,直接把记者作为目标。”
路透社遇难摄影记者阿卜杜拉
但诡异的是,逝者的国家非常大度。英国路透社只是表达了哀悼,并没有谴责袭击者以色列。白宫发言人也为死者送上了祈祷,同样只字未提以色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年前美国记者布伦特·雷诺,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郊区报道时遇袭身亡,当时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大动肝火:
“我只想说,这是俄罗斯无耻侵略的一部分,他们袭击平民、医院、礼拜场所和记者。”
敢情记者遇害这事,也可大可小。
我国的战地记者,也多次陷入险境。
2020年7月21日,央视总台驻叙利亚记者朱雪松在洗澡时,听到一声巨响,立即套上衣服,拍下了以色列对邻国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空袭的画面。
朱雪松
当时的导弹离他非常近,有几颗甚至从他头顶飞过,他则始终镇定从容。这段视频发布后,一度冲到了当日热搜榜第2位,无数网友夸赞他的勇气,嘱托他注意安全。
在此之前,他还有过被狙击手瞄准的经历。当时的他正全神贯注地拍摄交战画面,结果被一个狙击手瞄准,幸亏叙利亚政府军发现了对方,加强火力保护了他。
战地记者,听起来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更神圣的是,世间没有战地记者。
人们都在说,白鸽代表和平。但当冲突爆发时,连白鸽都不知所措、苟且偷生。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也在报道着当下的巴以冲突。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冲突背后的利益错综复杂,一旦开战就很难停止,受苦最多的肯定是百姓。
战事爆发后的第二天,在耶路撒冷的住处,王卓伦惊奇地发现屋内闯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
“当我正在电脑前发稿时,一只白鸽悄悄踱进屋内,它看起来有些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我希望它能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为和平多带来一点福音。”
进入王卓伦屋内的白鸽
在战地记者界,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这些在纷飞炮火中前行的记者,既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让人们明白和平的可贵。
反战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可惜总有一些国家,唯恐天下不乱,喜欢在混水中摸鱼。
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与世界逆行者,终将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