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1.7°C-14.8°C
澳元 : 人民币=4.8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2022-03-29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婚姻中,越是低下越是卑微,越是唾手可得,越是不被珍惜。所以婚姻关系的结合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理所当然,更不能被冠以“深爱”的旗号,在研究与归纳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我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对于男人来说,一味地放纵和一味的满足,首先会叠加他的安全感,进而影响到他对婚姻的态度。

“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这个最早是由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指的是外界的事由对身体和心理所可能造成的风险或危险,以及个人在应对事由时的有力感和无力感,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确定性”和“可控性”。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1

一段婚姻里,当女人过度给男人叠加“安全感”,而男人在感情中得到非常满足的安全感,并且没有对感情的危机意识、分离焦虑和信号焦虑,就会产生对感情放纵的情绪,从而可能会造成“婚姻不忠”等后果。

当男人被女人“伺候”得太好,“保护”得太好的时候,就会产生安逸的情绪,从而降低对妻子情绪的敏感度,缺少危机意识,对夫妻关系的影响非常之大。

因为家庭是两个人的结合,只有两个人共同付出才能得以幸福安定的家庭,清晰的界限划分有时会让彼此产生牺牲的错觉,因为在感情中女人相对会更加无私一些,也更加心软,甚至甘愿为了自己的另一半放弃一些很宝贵的东西,甚至自己的一生。

当家务全部叠加在女人身上的时候,就会被丈夫冠以“保姆”的错觉,甚至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女人应该做的事情。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2

因为“家庭”不是一味地忍让,“感情”是需要共同承担的。

我们作为感情动物,当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渴望爱和归属感,想要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更是“多巴胺”的表现,当个人需求被极大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试图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多巴胺”需求。

而在婚姻之中,绝大多数男性没有家庭意识,婚姻观念差,除了本身的本性之外,大多数都是由女性天生的“母性”所惯出来的。

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效应可以解释——皮格马效应(Pigma effect)。简单地说就是:“你所爱的人的行为,思想,言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你所雕刻出来的。”所以除了个人的本性之外,两个人的相处方式也是极大影响婚姻观念的一种条件。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3

这种表现在女人身上表现得尤为透彻,因为女性天生的情感妥协,会过分的在感情中付出,甚至以牺牲自己来展现自己足够深刻的爱意。

但是“物极必反”的理论也是可以应用在感情中的,任何人都需要用感情的平衡来保持两个人之间的势均力敌,爱意和相互陪伴当然是感情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过分牺牲和无尽的妥协,把“男人”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认为“男人至死是少年”这通通都是伪命题,是牺牲女人自己最大的武器。

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他们本身就是“危险”动物,也更加喜欢探索“危险”的事物,这种本质就意味着他们在感情中会更加渴望激情和突破围城,所以感情必然是宝贵的,但过分“宠溺”的感情,会失去两人婚姻的本质。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在婚姻中也同样适用,当男人有足够的金钱之后就会想要追寻刺激,当男性在感情中得到过分的安全感之后,也会变得放肆。

所以良性的婚姻关系应该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女人要时刻提醒自己:“爱是宝贵的,但不可过量。”永远不要爱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予自己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婚姻稳定的保护。

“惯”其实就是“迁就”,当男人产生一种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不会离开我的感觉的时候,就会放松度婚姻的警惕性,就类似于每一个人都不太会珍惜已经会得到的东西,这在感情中同样适用。

我研究了上百例不幸婚姻后发现:男人不能惯,越惯越“浑蛋” - 5

这既是人性的特点,当男人被“惯”到一种非常舒适的境地的时候,是不愿意回到最初的状态的,并且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这一切都变得如此顺其自然之后,其实受伤害的只有女性而已,也是很多悲惨婚姻背后的真正原因。

放下对“男性”的母性关怀,收起自己在感情中的无尽“迁就”,以更加平常冷静的心态对待婚姻,并保持适当的危机感。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