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些大学要退出“全球大学排名”,揭秘那些大学榜单的规则
近日, 中国人民大学表示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前,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 " 十四五 " 规划》和《南京大学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也明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那么国际大学排名是根据哪些指标进行排名?究竟哪个排名更合理?通过数据来了解一下。
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
目前国内被认可和关注的主要有 " 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 ",分别是:q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这其中,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和 qs 排名,还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前者由《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所发布,后者则是一家叫 quacquarelli symonds 的公司发布的。2004-2009 年期间,这两家是一起合作发布大学排名的。2010 年后,两家公司开始推出各自的排行榜单。其中 qs 公司继续采用固有的排名方法,并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发表世界大学排名,而泰晤士则改与路透社及近期的爱思唯尔合作发表排名。
这里还要八卦下《泰晤士高等教育》,这个周刊的名字让人想起英国百年大报《泰晤士报》,确实曾经是一家,但是 2005 年《泰晤士报》的老板默多克就将《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总公司 tsl education(包括该刊)以 2.35 亿英镑的价格出售给一家私募基金公司 exponent,所以现在这个排名和《泰晤士报》是没有关系的。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是由美国杂志公司《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起源可追溯至 1870 年,而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排名则是在 1983 年发布。不过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在 2014 年 10 月 28 日才首次发布。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唯一一个国产排名,是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此排行榜原先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编制及发表,于 2003 年首次对外公布,是第一个多指标的全球性大学调查排名榜。
所以,尽管会模糊一些概念并号称自己历史悠久,但实际上,这些大学排名榜的运营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就只有十几年。而这十几年,也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时期。
可以说,大学排名榜就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产物。
大学排行榜指标及其权重不尽相同
可能很多人都只会关注大学的排名,并没有认真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排名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每个排名榜,都有一套自己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这里边既有客观的东西,也有主观的成分。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各大排名中的评价指标。
qs 全球大学排名主要根据学术声誉、教师人均引用、师生比例、雇主声誉、国际学生比例以及国际教师比例六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估。其中学术声誉所占权重最高,达 40%。其次则是师生比例和每个教师的引用量,分别占 20%。qs 的官网表示,将教学质量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很难衡量,而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衡量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替代指标,而每个教师的引用量则是学校研究成果的体现。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引文(研究影响)占比 30%、研究(规模、收入和声誉)占比 30%、教学(学习环境)占比 30%、国际视野(员工、学生、研究)占比 7.5%、行业收入(知识转移)占比 2.5%。
泰晤士进一步划分了一级指标,与 qs 相比,泰晤士还将学校收入、研究收入、行业收入纳入了评估当中。
us news 全球大学排名将 13 个指标纳入了评估当中。其中国际研究声誉、地区研究声誉以及 esi 前 10% 的被引论文数所占权重最大,均为 12.5%。
相较于前两者,us news 的评估指标中尤为注重对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估,包括被引最多的前 10% 的论文数目、被引最多的前 10% 的论文比例、esi 前 1% 的高被引论文数量、esi 前 1% 的论文比例、引用影响力、发表论文数量、论文被引用总数、出版书籍数量、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相对国家以及国际合作共 11 项指标,几乎占满了 qs 的评估指标。此外,学术会议是 qs 和泰晤士排名中均未提及的指标。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主要根据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师均表现为一级评估指标,而这些一级评估指标又细分为 6 个二级指标。其中国际论文、n&s(即《自然》和《科学》)论文、高被引科学家以及教师获奖数四个指标均占 20%,师均表现和校友获奖则分别占 10%。
与前三者相比,软科没有对教学质量、师生比例、国际合作等指标进行评估。
从评估指标这里就可以看出,各大排名各有侧重,无论是指标还是指标所占权重均不相同,这也是造成不同榜单中同一学校有不同排名的原因之一。
除了期刊数据库,问卷调查成排名背后的数据来源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各大排名评估指标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
一些客观的指标当然好理解,比如论文被引数,影响因子,学校的师生比例,这些都有客观的数据。像文献计量指标,国内有知网,国外也有论文数据库,可以得出较标准的分数。
而一些主观的数据,比如学术声誉,这个怎么打分呢?
qs 公司官网指出,学术声誉、雇主声誉这两个指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数据,它整理了高等教育领域超过 130,000 名个人关于世界大学教学和研究质量的专家意见和 75,000 多份雇主调查。
泰晤士官网所提到的数据源与 qs 基本相似。泰晤士的声誉调查(学术)统计了全球 22,000 份问卷回复,以评估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权威,声誉调查(研究)则采用了同样的方式。
us news 的声誉指标也采用了意见调查的方式,而在文献计量指标部分他们使用的是科睿唯安的学术声誉调查结果。
软科的数据来源没有说明他们是否采用调查方式,但是他们的指标本身也没有 " 声誉 " 这种听起来就比较主观的评价,他们的数据源包括了诺贝尔奖官网、菲尔兹奖官网、科睿唯安 web of science 以及各国的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大学校长协会等。
根据四个排名公司官网所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期刊数据库是各家公司均会选择的数据源,主要包括爱思唯尔、科睿唯安两大数据信息服务公司。
即使是客观的数据,各家公司的计量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软科将《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量视为一个指标,并赋予 20% 的权重,但这相对来说又会让以社会科学为主的院校处于劣势,因此软科将 ssci 收录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论文赋予 2 倍的权重。
同一高校在不同榜单中排名差异显著
前文提到,一份排名并不是一份完全客观的产物,而是有多重主观维度的涉入,是一份由人工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
我们也发现不同排名所使用的评估指标、指标权重甚至数据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份排名实则并不能说明什么。
为了考察不同榜单中主观维度涉入造成的不同结果,我们以几所上海公办本科大学为例,看看不同大学在不同榜单中排名究竟有多大差别。
以复旦大学为例,在 qs 世界大学榜单上的排名,和在 us news 世界大学榜单上的排名,竟相差 110 名。其他上海高校在不同榜单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上海理工大学在不同榜单上的排名相差甚至达到 500-600 名。
上海交通大学在软科和 us news 的榜单中,排名高于复旦大学,但在 qs 和泰晤士的榜单中,排名又低于复旦。这种情况不仅只是针对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大学亦是如此。
不同的计算模型、不同的数据来源、不同的计算方式甚至不同的生产者,最终制作出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完全不同,甚至存在巨大的差异。
今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 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 并提出要 " 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 "。
排名榜单只是评估大学的一个侧面,但并不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全貌,大学不应被排名绑架。
栏目主编:张陌、尤莼洁
本文作者:王礼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