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为什么都要配备一个潜望镜?1954年6月10日潜水艇大队成立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54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正式成立。
解放军的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后半个月,从苏联接收两艘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由此,解放军潜艇部队正式形成战斗力。
而解放军海军长时间强调近海防御,潜艇就是防御的重要环节。时至今日,解放军装备74艘潜艇,就数量来说是世界第一的。
很多人挺奇怪,潜艇为什么都要配备一个潜望镜?潜望镜究竟有多长呢?
潜望镜是潜艇的眼睛,标准定义是这样:是一种利用光线反射原理所制作的光学仪器,最常被用在潜水艇用以在水下观察水面上的动静。1906年德国海军建成第一艘潜艇时,已使用了相当完善的光学潜望镜,由物镜、转像系统和目镜等组成。
潜望镜最初并不是用于潜艇,而是用于陆军。
在持续的战壕战中,为了尽量避免暴露观察士兵,就发明了这种潜望镜。
士兵可以在安全的战壕内,通过潜望镜观察战壕外的目标。
原则上,潜望镜的制造没什么难度,连小学生也可以制造。
不过,潜艇的潜望镜要求就高得太多。
潜望镜的长度,是同潜艇的大小紧密相关的。
潜艇潜航的时候,潜望镜需要伸出海边几米距离,以便于观察。
欧美大型核潜艇,潜艇直径就有20米左右。潜望镜长度就要超过直径,一般在20米以上。
我国的常规潜艇直径比较小,不超过10米,潜望镜也就不需要那么长,多在10米左右。
二战期间的潜望镜,完全是一种光学仪器。
潜望镜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用于搜索的,第二是用于攻击的。
用于搜索的要求视角宽,镜头大,可以用于360度远距离观测,及时发现目标。
攻击锁定必须是要较小的镜头精度高,可以用于准确攻击目标,引导鱼雷攻击。
光学潜望镜没什么了不起,一来观测距离有限,二来到了夜晚就用不了,没有夜视功能,三来天气恶劣的时候,比如存在雨雾也用不了,四来它会随着潜艇的晃动而摇动,严重影响观测精度。
冷战时代,光学潜望镜就逐步被淘汰,今天各国都在使用成熟的光电潜望镜。
简而言之,光电潜望镜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光电设备,实现以往潜望镜的功能。这些潜望镜包括伸缩摄像机、微光摄影机、红外探测仪、激光测距仪等等。他们可以不分昼夜和恶劣天气,进行全天候观察,还有准确的测距和识别能力,作战性能强了十倍也不止。
同时,随着光电潜望镜的普及,也就不需要可以伸缩的那根传统长杆了。
光电潜望镜探测的时候,只需要将指挥台上的探测杆升高,随后将采集的信息通过光纤传给指挥室即可。
有意思是,这根长杆还曾救过人。
1944年6月13日,美军少尉布莱德驾驶战斗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参加对关岛的掩护作战。
布莱德是一个传奇飞行员,他的座机曾有12次被击伤的经历。
这次他驾驶战斗机俯冲扫射期间,突然被日军高射机枪击中。经验丰富的布莱德操控着摇摇晃晃的战机,离开日军的阵地,迫降在海面上。
为了防止被日军巡逻艇俘虏,他试图尽量向海洋中飞一段时间。没想到飞机已经着火,根本就无法在驾驶舱多停留,只能仓促跳伞。在海风的吹动下,布莱德落到距离日军炮兵阵地不到200米的海上。
好在日军炮兵只顾炮击,并没有注意降落伞。布莱德的战友倒是一直跟踪着他,在他的附近投下了一个救生筏。布莱德好不容易爬上这个救生筏,才发现手部被高射机枪子弹打伤,好在伤势不重。此时,在附近游弋的一艘美国潜艇赶来,试图援救布莱德。
布莱德的救生筏距离日军炮兵阵地太近,潜艇只要上浮必然遭到炮击,凶多吉少。
资料中这么写:艇长罗米斯少校并没有因此退缩。潜艇冒着敌人的炮火,浮出海面,罗米斯钻出潜艇,站到甲板上,用望远镜在海面搜索,寻找布莱德。突然,两颗炮弹在离潜艇很近的地方炸开了,罗米斯觉得这样太危险,连忙钻进潜艇,命令下潜。他利用潜望镜继续寻找布莱德,很快就找到了。
潜艇一旦上浮到海面,就必然会被日军炮弹击中。那要怎么办呢?罗米斯灵机一动,决定用潜望镜来救他。潜艇偷偷在布莱德附近上浮,潜望镜伸出了海面。机灵的布莱德,很快看到了潜望镜。日军也发现海上有异常,开始向这里开炮。
潜艇连续3次上浮升起潜望镜,都被日军炮弹赶走。此时天就要黑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上,潜艇根本就无法找到布莱德。此时,日军也出动了3艘巡逻艇,试图搜寻这里的敌人飞行员。
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候,潜艇冒着巨大危险,在距离日军巡逻艇几百米外升起潜望镜。布莱德发现60米外的潜望镜,知道这是最后机会。他不顾一切的跳入海中,拼死抓住潜望镜,用腰间绳索死死的拴住它。潜艇立即开始缓慢地前进,驶向外海。此时天已经黑了,日军巡逻艇没有照明设备被迫返航,布莱德由此得救。半小时后,潜艇进入了安全海域,才缓慢升起。两个水兵迅速跳出潜艇,将布莱德一把抓住,拖入艇内。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全景潜望镜也研发出来。它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以3D形式还原海面的情况,更有利于指挥官的决策和潜艇的攻击。
科技就是战斗力啊。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