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18日 20.6°C-24.0°C
澳元 : 人民币=4.6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2017-10-23 来源: 飞碟说 原文链接 评论11条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1

成都某高校学生康伟是一位忠实的汉服爱好者,他在校园里践行“全日制穿汉服”,除了一些规定着装的场合,他都会穿汉服。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人的形象开始天翻地覆,再鲜亮的颜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胆的式样也有人敢试。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男人提倡女人“柔弱顺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脸部好看比身材好看要重要,“柔弱细腻”的女人被奉为美女。

两汉时期,“妇容”是女性必备的四项德行之一。那时女人的服装设计也以功能性为主,奢华的服饰一般在宫廷中才能见到。

在那些含蓄的年代,人们多靠眉语表达爱意,所以画眉撩汉是古代女子必不可少的技能。闺阁女子日日对镜梳妆,还要把脸搽得雪白,嘴唇用红色的颜料,并且轮廓画得很小。“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这是她们自幼学习的必修课。“面如凝脂”“樱桃小口”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到了宋代,最好能天生有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更让人觉得优雅。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2

《十二美人图》之立持如意,清初宫廷画家创作的工笔重彩人物画。

“以瘦为美”的审美从何而来?

随着两汉经学瓦解,佛教开始盛行,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逐渐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女性开始主动追求美。

汉代女人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因此,崇尚个性美、自然美成为汉代的审美标准。

唐代丰满的女性被视为性感的象征,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有相似之处。中国最早描绘女性的图像据说是唐朝的《簪花仕女图》,从中看出唐代喜欢身材丰腴、面如满月的女性。现代人讲求A4腰、八块腹肌加上“人鱼线”,这样的身材在中国古代很难有市场。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3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画,粗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卷无作者款印,亦无历代题跋及观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清雅内敛。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于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国女性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在此定下了基调。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审美情趣也随潮流转变,但对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区别。清朝文人张潮在其着作《幽梦影》中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4

1930年代,烫发、穿精致旗袍的女学生。

如今审美趋同化,许多网红通过医疗美容整出近乎一样的网红脸。蛇精脸、双眼皮、水滴鼻、M型唇和小耳朵被部分人视为精美的五官。一套网红脸整下来,隆鼻、削骨、光子嫩肤、修发际线、做卧蚕、垫下巴,一步不少。

心理学家任丽认为,网红脸成风其实是社会审美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网红脸的风气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不自信,追求夸张,自恋,缺乏对自身发现美、审视美的能力。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5

2016年6月30日,杭州举办网红脸识别大战,有亲妈认错了女儿。图为比赛现场的网红们。

中性风在中国古代已经流行

阴柔的美男子,帅气的女汉子,“中性审美”自古就有了。

性别模糊的趋势在近年越来越明显。李宇春以帅气征服了不少粉丝,而李玉刚一曲《新贵妃醉酒》让人难辨雌雄。其实,中性风在中国古代已经流行。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就写了当时流行的美男子范儿:“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大意是男人皮肤又白又嫩,留着浓密的山羊胡子,走路迈着四方步,气场十足。在古人审美观里,美男子应天生有白皙的皮肤,除此以外,还要勤于打扮。古代男人擦粉是很常见的事情。三国有个何晏,官拜侍中尚书,娶了曹操的女儿,贵为驸马。史书上记载他非常自恋,终日粉饼不离手,“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6

在21世纪,男明星如果长得比女生还漂亮,也是十分容易走红的。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中性美的喜好达到了极至。文有潘安、卫玠,武有韩子高、高长恭。“靠脸吃饭”自古便有,只要颜值够高,高官厚禄如探囊取物。《世说新语》里还专门辟了一章来月旦士大夫们的风姿仪容。根据那时的审美,男人“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就是帅。晋朝流行的美男子普遍女性化,容貌秀丽,按照现在的说法都比较奶油。晋代美男子的重要特征就是美貌、白皙和优雅的谈吐。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7

美男子屈原堪称古代最会穿的男人,他对自己形象的重视程度绝对和那个1500多年之后出生在西方的王尔德不分伯仲。屈原钟爱花草,更爱奇装异服。他用荷叶裁成上衣,荷花做成下裳,“余幼好此奇服,年既老而不衰”。不仅如此,他还头戴极高的冠,身挂很长的佩饰,香气四散。“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屈原认为,一个人的品位代表了他的品格。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8

2005年,李宇春因参加《超级女声》而出道,掀起了中性风的时尚热潮。图

从开放到含蓄,从东方到西方

民俗学家钟敬文在其着作《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唐朝的名士们大多身穿大袖宽衣,有的也会裸袒胸前肌肤。

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曾经因为服装问题引发人们对唐代服饰的热议:历史上唐代的女子穿衣到底露不露胸?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9

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织造技术强,人们富裕之后,身上穿的服饰自然是越来越华丽,也更加开放。唐代女性不只露胸,而且地位越高露得越多。唐代的“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穿袒领襦裙时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袒露以展示丰满。唐代服饰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文献通考》载,唐初衣裙“尚危侧”“笑宽缓”。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10

西安博物馆里的唐代妇女像。图/sohu

唐代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她们的着装之暴露,可谓空前绝后。即便是现在,除了女明星走红毯的特殊场合以外,普通人在公共场合穿着过于暴露,在中国人看来依然是不得体的行为。

19世纪初,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入人心。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开始,新式婚姻在都市里流行开来。

“新文化运动”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影响很大,她们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下穿黑色长裙,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很少用。这种装束被称作“文明新装”。民国有四大美人——林徽因、周璇、阮玲玉和陆小曼,她们是年轻人穿着打扮的模仿对象。旗袍渐渐变成了女性的日常服饰。女人开始美而不露地展示身材,也更加向西方服饰审美靠拢。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11

1930年代,四位旗袍女子与两位男子的合影。

汉服复兴,一种最起码的文化自信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融合。中国人的形象早已天翻地覆,再鲜亮的颜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胆的式样也有人敢试。西装领带、喇叭牛仔裤、健美裤、带垫肩的套装,都成了当时“时髦”年轻人的标配。

“汉服运动”在近几年兴起。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之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沙、成都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响应者。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12

徐娇与方文山在2013年上海电影节。

这些行动者认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复兴汉服,是为了“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把“汉服热”解读为“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现代服装发展过程,正是国人放弃传统最彻底的时期。汉服运动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中国人身份认同焦虑的反映”。

如今,成龙、李连杰、张艺谋、谭盾、陈凯歌等明星在国际场合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中式服装示人。成龙说:“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就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这样的行动与其说是一种个性表达,不如看作是对自己的最起码的文化自信。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史:美人在骨不在皮(组图) - 13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1)
翁润琪
翁润琪 2017-10-23 回复
已经没有所谓的汉服传承下来,就别瞎起哄了
bhead
bhead 2017-10-23 回复
现在,基本不谈审美,全是速度、方便、实用、欲望……
子直兄
子直兄 2017-10-23 回复
还是肉感好!
喵喵欢欢
喵喵欢欢 2017-10-23 回复
文明人性的飞跃!
咩咩kara
咩咩kara 2017-10-23 回复
汉服嘛!漂亮是肯定的,但在现代工作居家生活方面有些不方便,觉得作为礼服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