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审查对象:中国媒体禁提“中国制造2025”
坚持打压批评的声音、不欢迎的思想和颠覆性米姆(meme)的中国政府,把审查对准了一个意外的目标:中国自己的经济政策。
据两名在中国新闻机构任职的人士透露,随着华盛顿和北京在贸易问题上发生争执,这里的新闻机构接到命令禁止提及“中国制造2025”。后者是一个工业规划,旨在把中国变成一个高科技超级大国。这两名知情人士要求匿名讨论审查机构的神秘运转。
特朗普政府多次挑出该计划,用来证明北京正在利用不公平的手段获取美国的尖端技术。尽管进行了数月的谈判,但两国目前仍在僵持中。
白宫正在推进对中国征收关税,北京则拒绝让步,这引发了对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爆发全面贸易战的恐惧。总的来说,特朗普政府威胁要处罚价值高达4500亿美元(约合3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商品,这几乎相当于美国去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价值。
所有这些关注都可能让中国领导人感到紧张。
似乎是为了避免引起对“中国制造2025”的更多关注,新闻媒体被简单地告知不要提这个说法。不清楚这些命令在中国媒体界发布的范围有多广。路透社早前曾有过报道。
中国的新闻机构几乎别无选择,只能遵守这类指示。它们可能包括有针对性地删除特定文章的命令,以及通常通过电话传达的有关报道基调和内容的引导。批评政府的文章会被立刻删除,即使在财新传媒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也不例外。审查人员也经常删除社交媒体上的图片和帖子。
然而早在最新命令下发之前,中国国内对近期中美经济紧张关系的报道就基本没有民族主义或煽动性表述。即使没有官方对报道某些问题的引导,中国的媒体机构往往也会自我审查,唯恐引起当局的愤怒。
“中国制造2025”还没有被从中国的互联网上彻底删除。周一,一个高级别政府机构的网站上刊登的一篇演讲提到了该计划。地方政府网站也仍会提到它。
更重要的是,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准备在诸如为本土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协助收购海外竞争对手的政策上做出让步。这些政策是前述现代化计划的基础。
但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希望国内媒体激起过多的民愤,以免限制他们与华盛顿谈判的能力。
“如今,中国共产党对信息的限制主要和战略及背景有关,和意识形态无关,和对报道或话题本身的敏感性判断也不一定有关,”香港中国传媒研究计划的负责人之一、柏林罗伯特博世学院(Robert Bosch Academy)研究员班志远(David Bandurski)说。
“这意味着,几乎任何报道、事实或图片,在受到关键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太多的网络关注和猜测后,都可能马上变得敏感,”班志远说。
西方公司长期抗议中国优待本土公司而非外国公司的政策。但“中国制造2025”尤其受关注。
该计划2015年首次宣布。但一年后,欧美商业团体的报告强调了中国公司可能会在海外市场获得的不公平优势,该计划开始在西方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当时,中国政府似乎急于淡化该计划某些有争议的方面,比如本土企业在中国特定行业市场的份额目标。
研究公司佳富龙洲(Gavekal Dragonomics)驻北京的高级分析师蓝龙(Lance Noble)说,2016年,当外国商业团体提出对一个实施该计划的技术路线图的担忧时,中国官方回应称它“只是智库的练习”,在政策上没有正式地位。
北京还利用官方媒体,试图回击对该计划的抨击。
就在上周,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发布了一项调查。在调查中,很多受访者称因为“中国制造2025”,他们发现在中国受到的“歧视增加”。
作为回应,以民族主义倾向闻名的官方小报《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调查结果反映了对该计划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