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滴滴害死人后只是罚酒三杯,而Uber谷歌动辄被罚上亿?(组图)
一直看不懂的是
为啥出了人命案之后,滴滴只是罚酒三杯
而国外的Uber谷歌动辄就被外国政府罚上亿美金
我们经常能看到外国的公司因为惹上事故,而被政府判罚天价赔偿。
比如前阵子强生公司因为爽身粉涉嫌致癌,被判罚47亿美金!
谷歌因为数据泄露和涉嫌垄断,被欧盟罚款43.4亿欧元!
还有Uber
连违反广告法,都被罚款数千万
那么滴滴呢?
下架顺风车?
罚酒三杯?
如果我告诉你滴滴可能只会被罚款500元,你敢相信吗?
这可能是真的,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就只会罚这么多!
哦对了,不好意思,还记得三个月前滴滴承诺的100万元悬赏嫌疑犯司机吗?
结果当初的承诺都成了儿戏,找到司机遗体的搜救队一分钱也没有拿到。现在正准备起诉滴滴呢。
而今天更是被央视曝出滴滴可能向警方撒谎,之前借口说嫌疑犯伪造车牌,
结果经过调查,根本子虚乌有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欺骗警方,妨碍司法了!
昨天,我们发布了一篇《当滴滴赶走Uber,百度赶走谷歌,我们就已性命不保了!》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滴滴,一个占了中国近八成网约车市场的企业,一个每天超过3000万乘客都会用的“国民app”,一个关系到数亿中国人出行安全的平台.....竟然接二连三弄出人命。
人们万万没想到,当初滴滴把Uber赶出中国市场后,现在竟然连个车都不敢叫了。最主要的,在这种一家独大的市场垄断之下,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假如Uber在中国,这种事情会少一些吗?打车会安全一些吗?
在文章评论中,有读者留言:Uber其实并没有比滴滴安全多少,类似案件也不少,实在没有强行比较的必要。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滴滴和Uber到底有什么不同?
读者说的很对,不管是滴滴还是Uber,只要恶人一息尚存,出租车就不会是百分之百安全。
然而,在处罚力度上,Uber是远超过滴滴的。
(图源:腾讯)
在一次对Uber司机的背景调查中,Uber一次性被罚了6000多万元。
起因是去年11月份,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名女性乘客报警,反应自己在乘坐Uber的时候司机对自己进行性骚扰。
当地警方立刻开始介入调查,发现司机的背景调查存在问题。
(图源:pararational.com)
紧接着,警方进行了更多的调查。
在一例调查中,警方发现Uber在科罗拉多州雇佣的一名司机,此前是一名在逃的重罪犯,利用别名通过了背景调查。
除此之外,根据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调查结果显示,有12名Uber机犯有重罪;17人严重违章驾驶车辆;3名司机曾酒后驾驶。
有的人没有有效的许可证,还有的人用假名字通过了背景调查。
最后,清理了问题司机共57名!Uber因背景调查不严格被罚款89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000多万!
一次性骚扰,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滴滴这次弄出了人命,又会清除多少问题司机?会罚几个六千万呢?
仅仅是因为司机背景调查没做到位,Uber就被美国政府罚款890万美金,
然而让我们看看国内网约车司机有多少有犯罪记录的:
是不是触目惊心?
(图源:新浪科技)
有网友透露,滴滴发生命案的前一天还接到乘客投诉性骚扰,但是滴滴的态度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性骚扰事件发生在Uber,乘客投诉司机后,平台会立刻处理,起码司机的账号会被封一周。
面对紧急情况,乘客的家人来向客服要司机的信息,也根本不需要警察的介入,只需要证明你是乘客的家人就行了。
比如报出乘客经常出行的信息、身份号等,证明通过后客服可以帮助修改乘客的密码,家人可以上去直接查看。
(图源:variety.com)
反观滴滴,客服没有任何权利,处理紧急情况要一层一层上报,最后活人被生生耗死。
今天小编查了一下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发现滴滴可能只用被罚500元。
这个结论,得到了身为律师的朋友们的证实。
是不是让人崩溃?
uber因为司机背景审核不严格承受上亿美金的巨额罚款,反观滴滴为人命付出的代价几乎可以算是微乎其微。
还记得今年5月轰动全国的郑州空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吗?距离浙江乐清女孩赵某遇害不过100余天。
(图源:视频截图)
三个月,两条人命。
我们先复习一下当时郑州空姐遇害案发生后,滴滴的反应——
2018年5月5日晚,郑州空姐李某乘滴滴顺风车失踪。
5月8日,李某尸体被警方找到,证据表明李某系被当晚的滴滴顺风车司机刘振华奸杀。
5月10日中午,涉事平台滴滴终于发布官方通报,称“作为平台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滴滴在道歉后宣布悬赏100万寻找凶手,且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警方破案。
5月12日零点,滴滴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同时其他平台对全量司机进行全面筛查,并进行清理。
5月19日,滴滴如期恢复顺风车业务。
郑州空姐遇害案发生后,滴滴作出的最重要的动作是整改。
顺风车下线一周,我们以为这条年轻的生命能够唤醒滴滴的安全意识,能够让这家中国最大的打车平台作出改变,虽然这份改变是一个女孩用血、用命换来的。
(图源:网络)
但显然,是网友太天真了。
三个月后,又是顺风车,又是一条人命。
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20岁女孩赵某在乘坐顺风车后失联,随后警方证实女孩已经死亡,凶手正是顺风车司机。
由于嫌犯已经落网,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滴滴支付百万悬赏金缉凶的情况,这次滴滴的道歉声明似乎就更简单了。
关于此次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滴滴一共作出几个动作——
1.自8月27日凌晨起,全国下线顺风车业务。
2.免去两位高层职务。
3.道歉:这次我们同样很自责,虽然此前我们接到了涉案司机的相关投诉,但我们没有及时处理,又让大家失望了真是不好意思啊。为了以示诚意,未来在我们平台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我们按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三倍的补偿。
没了。
真没了。
这次的滴滴,也不整改了,干脆直接下线出事业务,并表示“不好意思给大家添麻烦了,我自罚三杯,这事儿要不就算了吧”。
此话一出,不禁令人怀疑滴滴这个企业到底在坚持什么样的企业精神——这是三倍价格买人命,三倍价格换公众闭嘴吗?!
(图源:quora)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滴滴所谓的“按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三倍的补偿”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粗略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给出的2017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是5万8千元左右,按照法律规定乘20,那么受害者的死亡赔偿金应该是116万,滴滴承诺赔偿三倍,也就是348万左右。
(国家统计局网站给出的2017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8万对滴滴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底,滴滴日均2400万,大概每单加价1毛5,赔偿一条人命的钱就出来了。
按照滴滴目前的出事频率来算,三个月一起,一年4起,最多不过1000多万。
每个人订单加5毛钱,作为乘客我们能看出来吗?当然看不出来。
而这,还是在我们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来计算的结果,如果以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万5左右的西藏地区来计算,一条人命似乎显得更不值钱一点。
在这样的体量下,滴滴当然可以轻描淡写谈赔偿。
更可悲的是,这还是在法律给受害者最理想的判决情况下。
由于滴滴的法律性质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网约车,有人认为只是乘车的信息匹配平台,本身不是运营者,并不是“直接杀人的凶手”。鉴于有这样的争议存在,我们不得不考虑最坏的情况——
如果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判赔,滴滴可能只需要赔付受害者1500就够了。
(图源:网络)
根据2013年全面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也就是说,如果滴滴在其法律团队上投入颇大的话,受害者拿到的可能只是五百元的三倍赔偿。
明眼人都可以发现,在中国,这些企业的“命”都实在是太好了。
可以钻法律空子,推卸责任,又不用担心收到天价惩罚性赔偿。
哦对了,还记得去年乘坐美联航被打的华人医生吗?
2017年4月,美联航强制拖拽乘客杜成德医生(Dr. David Dao)下机,导致其脑震荡、鼻骨骨折、两颗前牙跌落。据消息透露,实际和解赔偿金额在1.4 亿美元(约合 9.65 亿人民币)左右。
还有,之前Target 公司支付系统因黑客攻击, 4000万笔信用卡、签帐卡资料外泄。截止到2015年12月,Target为此事赔偿的金额已接近3.3亿美元。
1993年圣诞夜,美国两名妇女和4名儿童乘坐一辆雪佛兰汽车时不幸发生追尾碰撞,导致了油箱爆炸,6人均身负重伤。
1992年2月27日,新墨西哥州的79岁老妇斯特拉·里贝克在当地麦当劳得来速餐厅购买了一杯价值49美分的咖啡。结果被烫伤了。
麦当劳最后被判罚287万美金。
为什么国外的企业动辄因为一件小错误就被判出天价赔偿呢?
一段来自那个判麦当劳案的美国法官的判词写得非常好:
“判处你们这么大金额的罚款,不是因为你们真的造成了这么多损失,而是给予你们企业一个极大的警示,让你们能对消费者心存敬畏,不可为了利益而胡作非为。”
而这次,闹得全国震怒的滴滴,会被罚多少钱呢?
很抱歉,目前没有任何消息称滴滴会被罚钱。
甚至,在郑州空姐遇害后的5月24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还曾发布这样一条意有所指的微博。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
或许这就是两者的差别吧。
滴滴曾自诩“全球最大出行平台”,但这样一个全国人都在使用的出行平台不断爆出骚扰、猥亵甚至奸杀新闻,从曾经的“滴滴一下,美好出行”变成现在的“滴滴一下,没命出行”,这并不是一句所谓的自罚三杯就可以解决的。
正如今天交通部批滴滴的文章所说:“若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自罚三杯,当滴滴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愤怒,更是害怕——下一个受害者的价格都定好了,我们还何谈出行安全?
人命不能用钱买,希望滴滴能明白。
滴滴的这波操作你怎么看?
和uber相比,滴滴到底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