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球大战到流浪地球:中美“软实力”战争开始打响(组图)
截至北京时间2019年2月15日,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已取得超过31亿人民币(约合4.6亿美元)的票房。这种科幻片风靡大众的局面,让人想到首创现代电影特效工业的美国电影《星球大战》40年前掀起的风浪。 《流浪地球》掀起的观影热潮是情理之中的:中国电影工业为当前中国身份打造并投射的合理想象,开始迎合在数字化、工业化浪潮席卷下中国城市居民的胃口。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已发表署名评论,表扬该片“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这和此前美国观众和媒体的观感达成共识:该片平易近人、注重刺激之余展示普世价值和中国表现的内核,赢得了观众的尊重,让外界切实看到了高度工业化、“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它与中国影坛常见的古装历史大片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拥有“造梦工场”别称的好莱坞开动电影工业打造的不仅仅是特效大片,他在电影背后构建起对国家软实力的想象,进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领先的美国的表象身上打上一层符合其体量的光晕,让外界的想象尽量与当前现实重合。而今,中国的电影工业也站在了软实力竞争的起跑线上。
科幻电影背后的美国实力
“重工业”、“里程碑”等语在近一周里被华文媒体疯狂滥用。这种激动的情绪可以理解,《流浪地球》背后的配套电影工业体系和综合能力是开创性的;中国在这条基本成熟的道路上可以尝试着迈几步。但对分析人士来说,这一切终究只是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更需要注意的细节。
环顾历史,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美国特效大片的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同时发生的。中国在解放生产力,努力向外开放时,美国也在同期建立了电影工业的特效、特技新标准。美国在此后依赖自己的先进国力和发达宣传机器,确立了“冷战”结束后的全球文化辐射中心角色,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士也都接受了这种现实。
好莱坞出身的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推出了代号“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卫先制计划”,也见证了苏东剧变,好莱坞的可信度由此逐级提高。海湾战争后,以好莱坞方式登场的美国大兵与大片从物理与心理两个维度征服了全球。“好莱坞输出意识形态”的观点随之成为一种显学,在欧洲、拉美乃至亚洲传播。
科幻小说是工业文明时代幻想的表现,它的创作展现了作家在大时代中的思索。可随着20世纪英美文学的流变,以及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到21世纪,科幻文学实际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一大流派,科幻文化的传播也成了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倒灌式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现代电影工业打造的“科幻大片”或特效大片在全球争夺市场的过程,就成了国家间“造梦”能力的殊死比拼。
这种比拼的结果目前基本与国际社会秩序吻合,“美国梦”因此大获全胜。欧洲、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因其身份,难以在文化领域构建起超出其当前身份、体量的想象。美国电影也由此成功的起到了对内安抚,对外震慑的特殊功效。
较量才刚刚开始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电影工业塑造的形象已不再光鲜。它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样,都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北美观众对好莱坞炫目的特技和稀烂的故事感到厌倦。在这背后美国社会的撕裂、意识形态的冲击与美国电影构建的“完美”想象更显出了巨大的反差。
不过,好莱坞无法拿去糊弄美国观众的作品,仍能在全球范围内大放异彩,依靠电影构建的“完美形象”,美国“大片”在中国也很有市场。模仿类似操作方式的中国“大片”还赚到了钱。但这种局面也在逐渐得到改善。 随着中国的工业能力和技术创新,他在21世纪初叶开始扮演了世界领先的角色。技术进步与“中国制造2025”的日趋推进,让中国观众渐从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中觉醒,希望看到一些言之有物,能充分表达自身风貌的东西。当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蔓延时,两国的电影工业开始有了短兵相接的机会。
在中美对峙正酣时,电影工业代表的软实力领域就成为其中一个激烈竞争的角落 中国电影构建的中国软实力形象暂时仍无法和自身国力形成匹配,中国电影像美国电影一样游刃有余的扮演“国际跨界者”也需时间。
即便是这部现象级的《流浪地球》,其导演郭帆也坦言,该片首先也只能先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进而再考虑海外观众的胃口。但这种基于中国现实,实事求是地构建中国想象的过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美国的观察人士眼中,《流浪地球》没落入窠臼,它充满了美国观众熟悉的元素,也展现了两国价值观中共通的一面。这其中包括对家庭的忠实、对牺牲精神的尊重。这种表达方式成功颠覆了长期以来被西方宣传机器以刻板成见营造的中国形象。
此外,该片足够的个性,基于母国文化底蕴的个人愿景,也把中国“高度重视全球集体行动,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的形象投射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观众的心中。
考虑到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现状,以及中国华为公司在北美的窘境,这部电影对中国的帮助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弥散开来。 但总的来说,它终究只是中国在美国开辟的道路上踩出的一只脚印。中国与美国的软实力竞争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