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恐惧不容忽视 中美关系亟需新驱动因素(图)
此前,中美第九轮经贸磋商在华盛顿顺利结束,中国外交部表示最新一轮的谈判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就遗留问题开展了进一步磋商。同时,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也表示美中贸易协议将会超越先前为美国公司开发中国市场的努力,并希望双方“接近最后一轮”谈判。
中美之间旷日持久的贸易谈判即将步入最后阶段,各界普遍关注,即将落地的协议对于中美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4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CAFIEC)和联合国驻华代表处(UN China)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围绕逃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的未来举行了圆桌讨论,期间,来自中美双方的学者就各方关切问题发表了意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从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驱动因素切入,提出中美双方必须真诚地面对当下的问题和挑战,双方的政策必须要学会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挑战和问题,共同寻找相向的政策方向。
阮宗泽认为,冷战期间中美关系的驱动因素是共同的外部威胁,苏联解体之后,中美关系的驱动因素是共同利益,彼时,两国的经济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面向未来,中美关系进入了第三阶段,两国关系的驱动因素则是共同的国际责任。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中美通力协作避免了全球经济陷入真正的崩溃。
阮宗泽提出,未来中美面临的责任更大,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中美两国都面临着国内问题的重大挑战。第二,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气候变化、核扩散、恐怖主义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都需要合作来解决。第三,中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并不想在两国之间选边站,所有的国家都希望能通过国际合作,发展经济,并不希望中美之间的矛盾伤及世界的稳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在发言中提到,有关“修昔底德陷阱”的谈论是一个经典选题,这个选题的历史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雅典的崛起,二是斯巴达的恐惧。
他认为中美之见并没有真正陷入这个境地,如果已经到达了这个程度,那双方就没有必要谈论贸易协议。
他认为当下,关于中国的崛起有很多研究,但是却没有更多关注在美国的恐惧方面。他表示:“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美国不恐惧中国的崛起,并将这种恐惧转换为一系列战略动作,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而美国现在对中国的恐惧已经到达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这些在高科技、5G技术、人文交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认为中国会在5G方面全面超越美国的恐惧,还有在人文交流方面,美国甚至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派到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在军事交流方面,中国建一个军事基地,则被认为有海外军事意图,中国在南海扩建岛屿,美国就指责中国对南海军事化。还有‘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对于这个倡议的想象融合了海权论和地缘中心说,最为丰富的想象力是百年马拉松,把中国的复兴战略与取代美国划上等号。”
这些恐惧产生背后,袁鹏提出了几大原因。第一,美国天生就有忧患意识。第二,霸权思维。第三,美国自身不愿意改革,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第四,根深蒂固的反华思想,第五,普遍对于新时代的中国缺乏深刻理解。 袁鹏认为,未来美国需要放下身段,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理解,加强中美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