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禁片,没想到今天在央视看到了(组图)
有些「禁片」,尺度其实并不大。
一部影片之所以被禁,有时是跟时代密切相关。
随着旧人们的离去,有些片子被解禁,陆续重新走入今人们的视野。
最近有一部央视纪录片,就讨论了一部 40 多年前的中国禁片——
《从中国到中国》
From Chung Kuo to China
诶,片名很奇怪看不懂?
答案其实藏在海报那一串黑体加粗的英文里:
From Chung Kuo to China。
什么意思?
Chung Kuo 这个单词源自一部 1972 年的纪录片,由大师级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
名字就叫《中国》(Chung Kuo - Cina)。
在过去曾是被官方批判的「禁片」「毒瘤」。
如今,却被重新放上台面,甚至出现在了央视节目里。
包括这部《中国》在内,整部纪录片集合了七八十年代的四部以中国为观察对象的纪录片,探讨「以外国人视角看中国」的今昔对比。
四部纪录片分别是:
《中国》(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
《愚公移山》(尤里斯·伊文思,法国)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默里·勒纳,美国)
《上海新风》(牛山纯一,日本)
当年纪录片里的那些人,如今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们身上的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人的变化是明显的。
当年刚刚 20 出头,正埋头苦干捏包子褶的苏州清秀小姑娘。
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体态丰腴的老妇人。
生活富足,得闲得空。
可以预想到她晚上应该会穿上清凉的大褂裙,跟老伙伴们在广场上跳舞。
当年河南林县大菜园村的村干部马雍喜,日常带着村民读一段《毛主席语录》。
然后讨论耕地、筛选种子等农事。
现在,他也是眼皮都抬不动的老头了。
但很开心,因为家里即将要拆迁,政府允诺给他分配三套房。
山东渔村的周海玲,当年在石榴花下,曾满脸害羞地说着村里姑娘不兴穿红衣服。
如今,她两鬓斑白,抱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人人都有过去,人人都曾年轻。
这四部纪录片,最令我感怀的是《中国》和《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可以明显察觉到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麻木到活跃,从胆怯到勇敢。
《中国》影片的拍摄时间非常厉害:1972 年。
这真的是云波诡谲的一年。
此时中国刚刚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紧接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世界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更重要的,1972 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顶峰。
全世界都急切地想要了解,这个隐藏在铁幕背后的东方之国。
于是中国政府开了一道口子,允许国外团队来华拍摄纪录片。
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这年刚好 60 岁。
已经凭借《放大》《奇遇》《红色沙漠》等作品跻身最蜚声国际的艺术导演之列。
他的另一层重要身份,是意大利共产党员。
提交了详细的拍摄计划之后,中国政府邀请他来华拍摄,并提供了超高规格的辅助待遇。
可这样一部受到两国政府重视的纪录片,最后的结果是:
被禁 30 年。
因为或多或少的,安东尼奥尼拍摄到了当时真实的中国。
22 天,辗转北京、河南、南京、上海等地,拍摄了 3 万米胶卷。
他都拍了什么呢?
脸,一张张大脸。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记录了那个时代毫无个性、单纯木讷的中国人面孔。
镜头下的他们,总是一副这样的模样。
没有笑容,也没有悲伤,毫无波澜的五官。
安东尼奥尼被安排参观一家南京的幼儿园,他在旁白说「他们安静、听话、一点都不人性」。
小孩们整齐划一地唱着政治意味浓厚的歌曲。
学校安排体育比赛。
他拍摄这些奋力冲刺的运动选手。
但镜头一转,扫到观众席,却被一个明显走神儿了的女孩吸引住。
女孩忽然意识到有镜头,赶紧拍手喊加油。
并有些责怪地戳了戳旁边同样走神的小伙伴。
成人世界的紧张感,都一滴不剩地传递给孩子。
在当时,拍摄行程是被中方严格把控的。
安东尼奥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四五天,都无法出宾馆,必须等着指示才能架着摄像机出门。
当然希望他拍摄那些辉煌的东西。
天安门、长城、十三陵。
可他似乎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还提供了自己的解读,消解这些宏大建筑的神圣意味。
比如他拍长城。
「中国人称它为万里长城,它似乎总长 5000 公里」。
「他们说长城是唯一能在太空看到的人造工程,但宇航员并没有这么说」。
他把镜头对准长城上的游客。
画画的年轻男人,玩空竹的老人。
从十三陵那些飞檐走壁上挪开,去拍树荫下打牌的男男女女。
显然,他更喜欢拍角落。
拍那些有人味儿的地方。
北京的某菜市场,堆积如山的肉类、鱼类和蔬菜,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
价格低廉,物资丰富,一片繁荣景象。
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这一场景,却在旁白里旁敲侧击表达了讽刺和质疑。
「除了彬彬有礼和聪慧,中国人还有另一个美德,贪吃。桌子摆的很满,充满想象,每个省份都骄傲地展示自己成千上万种特产... 虽然并非每个地方,都像这个市场那样丰富」。
他意识到,自己所看到的繁荣,其实是带有作秀意味的。
出于这种「被安排」的不忿,在去河南林县的路上,安东尼奥尼跳车了。
当时他们路过一个村镇的集市,安东尼奥尼想要拍,但陪同人员不让。
于是直接连滚带爬下车。
拍完了集市,他们临时决定到山上的一个村庄里去。
所以,他拍到了一个小便的男人。
一头猪。
和一群急急忙忙的村民。
有些老人和妇女觉得自己破衣烂衫感到羞耻,纷纷往家跑。
以上,显然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想要传递给世界的形象。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
认为其用意歹毒。
有意思的是,不仅是安东尼奥尼,我们本国的导演贾樟柯和娄烨也曾经被同样的「罪名」指责过。
娄烨有一部纪录短片叫做《在上海》,倘若拿来跟《中国》的「上海篇」做对比,会发现其惊人的相似性。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急着抹黑。
光鲜亮丽的东西是真实的,糟糕污秽的东西也是真实的。
安东尼奥尼不过是想要兼顾二者。
当时南京幼儿园的老师特别担心,因为安东尼奥尼总在拍小孩上厕所时用的木桶。
但后来正片,他并没有将那些放进去。
而只给出了孩子们唱歌跳舞的画面。
对于那些美好的一面,他也是在如实呈现着的。
在电影开拍之前,安东尼奥尼曾向中方递交一份意向书。
表示「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
他不是来替中国官方拍宣传片的,而是想如实呈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
但那时候,物资极度匮乏导致过强的自尊心,一点点批评就有可能引发山洪海啸。
任何的负面声音都会被放大。
如今,央视能采取这种角度,把这部被禁的纪录片重新带入中国人的视野,恰好说明了国人的自信,可以包容那些缺点了。
也是用这种方法,向已经去世的安东尼奥尼和解。
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的中国都更强大,并且敢于正视过去的自己。
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正是见证了中国40年的发展成果。
相比较而言,另一部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则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气质。
本片拿到了 1981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拍摄时间是 1979 年,这个时候国人已经准备好与世界对话了。
主人公是美国小提琴大师伊萨克·斯特恩,他来中国交流访问,所见所闻构成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
斯特恩受到热烈的欢迎,所到之处都坐满了听众。
从教授、大学生到小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切磋技艺。
反映的是一种国人想要了解世界、展现自我的急切心态。
激情变幻的演奏方式,带来了很大震撼,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影片中有一位正在学大提琴的小孩,名叫王健。
因此得到一位美国华人的资助,16岁便出国进入耶鲁大学深造。
如今他已然是国际著名的音乐家了。
在参加许知远的《十三邀》时,还出了很多宝藏语录。
其实,《从中国到中国》的观影经历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太多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没看过那四部老电影的人,会很难 Get 到一些画面更深层的用意。
影片开篇曾提到的问题,很有意思:
「中国人还记得中国吗?」
起初我有些不屑,这什么鸟问题?
但当我补完这四部老电影后才发现,这个问题指向的就是你我这些不了解历史的人。
回顾这些纪录片,仿佛乘上了时光机,看到了40多年前中国人的模样。
那里或许藏着你我祖辈、父母辈的青葱和遗憾。
我们需要用心经营眼前朝夕,也不要忘记了身后那些坎坷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