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他的五个熊孩子
(史双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师从唐诗研究专家孙望先生和中国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多种。现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国际战略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审阅导师。)
一直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比较失败,最近,读到陶渊明《责子》诗,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心情舒坦了一点。原来,大文学家陶渊明教育孩子也很不成功,他写了一首诗,对不爱读书的孩子们狠狠讽刺了一番。
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 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四岁。写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的心情显然非常郁闷,孩子们不努力,不成器,陶渊明把五个儿子挨个儿骂了一遍。
责子
[晋]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覆盖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白发已布满两鬓了,肌肤松弛不再结实。这两句写人生老相写得很形象,要知道,古代人的寿命一般不超过七十,这时候的陶渊明已经四十多岁了。
陶渊明先是总写一句,概括五个儿子的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外人看我们家,那是一个“丰满”:有五个儿子啊,该笑得合不拢嘴。现实却十分“骨感”,只能嗤之以鼻: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舞文弄墨,没有一个喜欢读书。
老大阿舒
接下来一个个数落:“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先说说老大阿舒,多大啦,自己记得吗?十六岁,十六岁啦!真的是懒惰奇才,天下无敌。“故”,本来,一向的意思,“无匹”就是“无匹敌”。但很巧妙的是,“匹”字的字形可以拆成“二”“八”两个字,也就是十六,这里用了拆字的修辞法。听一听,老爸我骂人都这么有技巧,我容易吗?这是学问啊,不学习怎么能有这么“高明”的技巧呢?
老二阿宣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伟大的”老二阿宣。“志学”,代指年龄,出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文术”指文章学术。我一视同仁,骂你也很文艺,我这是语意双关,你都快十五岁了,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学习,你这就是无追求青年的“典范”啊!
老三老四:雍和端
下面两个孩子一并说了。“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是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都十三岁(可能为孪生兄弟)了,特点相同,就是“不识数”,也就是数学奇差,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骂这两个也有“技巧”,六加七正好等于十三,这次能记住了吗?我骂你们还顺便帮你们补习了一下数学呢。
老五通子
通常,家家护犊子都是护最小的,但老五你实在令人失望。“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老五通子也快九岁了,但你就一个字厉害:“吃”。“觅”字很精彩,写出了逮着就吃的贪吃像。我专门挑出“梨”这种水果,也是要教育你,你还记得“孔融让梨”吗?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依然如此,可见又蠢又笨啊。其他几位笑什么,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陶渊明将儿子们一一数落后,感到很失望:“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杯中物”,指酒。假若天意就是这样那我也没有办法,还能把他们再送回去吗?还是喝酒吧!
读了这首诗,我心情好多了。这五个孩子果然是陶渊明亲生的,要打要骂都下不了手,孩子的前途就靠他们自己努力吧。
小朋友,如果你最近考试不好,应当自我反省,避免和陶渊明的五个孩子一起“排排坐”,也为父母省省心。当然,有时候成绩也不是说上去就能上去的,怎么办呢?实在不行,你就把这篇文章抄下来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消消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