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6.9°C-19.8°C
澳元 : 人民币=4.73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展望2021:经济四大关键问题(图)

2021-02-22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疫情与经济关系如何?未来经济的竞争力在哪里?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在哪里?数字经济走向何方?

岁末正值总结季,学界概莫能外。笔者接连参与了包括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年度研讨会在内的多场学界交流活动,将有关思考观点整理成文。

展望2021:经济四大关键问题(图) - 1

一、疫情与经济的关联问题

当前大家言必谈疫情,都说疫情严重影响了经济。但是,有没有反过来想一个问题:是不是经济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其实,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明显的链条,可以把这个逻辑串通。因为,我们不能讳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发展后遗症问题,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很多环境治理的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导致了很多生物的变异,或者生物的环境改变。

也正是基于此,疫情促使人们尤其是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聚焦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气候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疫情积极的副产品。疫情给全球造成巨大痛苦和生命损失,但也带来了改善社会共识、经济条件、商业行为和投资规范的独特机遇。投资者对气候变化议题数据和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国家层面上的绿色发展目标为企业的未来设定了方向,而企业自身如何与国家目标达成一致,在低碳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控制风险,对上市公司的ESG绩效以及财务绩效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疫情与经济的关联,也引出一个全球化的反思问题。都说全球化代表一个主流的方向,的确没有错,但是现在也值得很多人反思这个既定问题。全球化的进程有多长时间?事实上也就是最近几十年大家开始熟知全球化和国际分工。那么,未来全球化是不是会有修正的必要?真理和谬误之间,有时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应该客观意识到,全球化会导致整个全球变成一个系统,那就可能出现系统性的问题和风险。今天,它可能以全球疫情这种极端的形式爆发、显现出来。当然,这里没有特别强的证据链来自证清明,但是里面内在的逻辑是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这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后遗症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布经济数据,并且阐明前提背景,说是受疫情影响,经济下降了多少,但背后更应引起关注的,是疫情的经济性溯源问题。从更宽泛的视阈看,很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某种偏执导致了疫情的发生。如果不引以为戒,未来可能这种因果循环还会不断出现,只不过可能会以新的表征、新的冲突形式呈现出来。

二、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未来经济的竞争力在哪里?大家有许多的论述和观点。不过,如果我们更聚焦些,直指问题的核心,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科技实力,或者更准确点讲即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未来,不同经济体的比拼,肯定不是比谁的市场规模大,不是比某个应用体系,最后拼的就是硬核实力。比如,人民币国际化靠什么推进?说到底,人民币国际化背后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归结于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再比如大飞机项目,我们引以为傲的C919,它代表了国产大飞机的一个崭新水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冷静地看到,有几大关键技术我们受制于人被“卡脖子”。这种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我们自主化程度较高的核电、5G技术等。

大家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这只是冰山一角,当然,也不可能止此一役。大国之间的博弈历来有很复杂的因素,不过这一轮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一个很明确的指向,就是科技战。前有中兴通讯折戟沙场,现在华为也举步维艰,足以让所有人都看到问题所在。

不过,事物终有两面。现在反过头来看,特朗普执政期间对中国发起的明晃晃的贸易战,有一个很好的功效,某种意义上也有好事,帮助我们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未来,硬核实力不强,核心技术没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很难说你有长远的国际竞争力。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中国“跟跑”的时代结束了,依靠“大市场”来换战略性核心资源的时代结束了。因为,即便你想要,别人也不会轻易给你了,你只能靠自己卧薪尝胆从“0”到“1”自己搞了。中国人喜欢拿来主义,实用至上,“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种实用理性曾帮助我们很快发展起来。虽然“超大市场”依然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尤要建立起清醒的客观认知。现在,有些东西必须得自己做,不做的话,就实现不了创新性的突破,就无法结合我们自己的市场优势形成国际竞争力。当然,自主创新的路径很难,但如果没有突破,不能从底层基座上构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永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国时代。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

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往往是与一个国家整体实力息息相关。世界强国的发展逻辑一般遵循,由工业大国到经济大国,再到金融大国的递进式次序;其消退过程,也大体一致,先是工业的没落,再是经济衰退,然后才是金融中心地位的缺失。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其前列地位的巩固,还需要久久为功去夯实基础。

在英国Z/YEN集团发布的第28期(GFCI28)全球金融中心影响力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三,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我们也注意到,在五个领域的各次级指标评估中,上海的表现具体为营商环境第九、人力资本第七、基础设施第九、金融业发展水平第三、综合声誉第六。应该说,上海各单项虽然都位居前十,但总体影响力相较纽约、伦敦差距仍不小,我们依然要在许多方面对标“老牌”的全球金融中心,取长补短。上海的“亮眼”优势表现在“金融业发展水平”上。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金融业务集聚度”,上海在这方面可圈可点,包括金融市场门类和规模。此外,上海排名跃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信心和预期。在调查中,上海的受访者普遍表现比较乐观。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疫情的有效防控使得上海的短期确定性比其他金融中心好得多。

一个广泛的共识是,金融科技将改变金融行业生态。金融科技并不是单一环节的片面应用,它是有效实现数据流在用户、运营、销售、物流以及成本等各种方面结构化的应用,换言之,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创新与改革的都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金融稳定理事会曾发布专题报告对金融科技进行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充分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以及产品等等,从而进一步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金融科技也正以不可逆的方式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已经跻身为金融行业的主流趋势。

对于上海而言,金融科技是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促进双向赋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已经成为“后2020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目标。可以肯定的是,为了朝这个目标迈进,必须“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需要全面提高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以高质量的监管促进金融科技实现创新突破,带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

四、有关数字经济发展问题

数字经济是现代新经济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后疫情经济时代,数字经济的创新创业将持续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根据麦肯锡测算,疫情时期线上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61%为替代原有需求,39%为新增需求。新增需求不断影响现有业态,同时也激发大量创新业态,促进生产生活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比如,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新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使得智慧网点、虚拟银行等新业务加速落地;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部分企业已加速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等新手段、新方式。

当前,中国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可谓是顺应时代创造了经济繁荣。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积极展望的同时,要有更冷静的思维和审慎的眼光。数字经济发展绕不开一个相关的重要问题:数字资产的确权,以及数据安全下的隐私保护问题。现在各种方兴未艾的平台经济,说到底是数字化时代下的数据流经济。也就是说,平台“收割”了流量级的数据价值,而作为数据贡献的主体实际上被动让渡了自身的数据价值。

人们对于数字平台企业一种诟病,即是在于,如果要对数据价值的归属进行确权,消费者群体的许多数据主权价值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当我们海量的数据被平台“绑架”,事实上我们丧失了议价空间。比如,平台曝光的大数据“杀熟”,消费金融的实际利率“陷阱”等问题,不一而足。所以,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反数据垄断是有必要的。虽然,有的“垄断”是市场竞争条件下“自然而然”实现的,但市场的偏离,需要有规制,否则“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风险将是系统性、灾难性的危害。

除了数据安全,还有一个公平竞争与创新活力问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们经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也有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一个行业巨头企业,如果把整个行业的资源几乎全部集聚了,无异于把行业的“血”都抽掉了,将对行业生态会形成巨大伤害。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价值,显然不在于某几家领军企业具体的商业价值,而是在于,推动人工智能、5G、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整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并通过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市场主体快速进军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游,同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最终,致力于为老百姓改善生活、创造福祉。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