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5日 13.5°C-16.6°C
澳元 : 人民币=4.5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

2022-06-10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韩国总统尹锡悦7日任命国立首尔大学政治外交学部教授郑在浩(Jae Ho Chung)为新任驻华大使。这位新大使是位“中国通”,并且与香港结下了深厚感情。

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 - 1

62岁的郑在浩是韩国著名的中国研究领域的学者,精通中文。他在美国布朗大学完成中国历史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着重研究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问题。

在学术圈,郑在浩与中国学者交往密切。他在2007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还曾在香港居住,于1993年至1996年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至2020年。

去年,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他表示,针对美中竞争韩国采取的战略模糊性“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在国家利益层面有必要的话, 韩国“不该害怕在悬而未决的外交事务上发声”。

这与总统尹锡悦的外交思路一致, 也即作为“一个全球支点国家”,韩国会加强自身角色,推动印太地区自由,和平和繁荣。

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 - 2

美国因素或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一大变数。

武侠小说和李小龙情结

据郑在浩的一篇回忆文章所述,他对中国的兴趣始于少年阶段,是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李小龙电影将他带入中国研究领域。

由于从小学习跆拳道,郑在浩在13那年第一次接触了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可真是击中了我的大脑”,他说自己被李小龙的动作和习武态度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从搬到首尔上学后,他就沉浸在阅读中国武侠小说和香港电影杂志中,房间里贴满了李小龙的海报。

这个兴趣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在大三那年,郑在浩决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事务。“尽管当时我对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没什么概念,依然明确从事中国研究的决定。”

这一决定不仅与他对李小龙和中国功夫的兴趣息息相关,而且对于当时20多岁的他来说,“一旦邦交正常化,韩中关系会如何”这一问题令他着迷。不久后,他开始学习汉语,两年后进入美国布朗大学攻读中国历史硕士学位。

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 - 3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30周年,也是中韩文化交流年。

“最适合做驻华大使”

进入博士阶段,与中国相关的事务不再仅仅是郑在浩的兴趣爱好,而是成为他批判性思维和专业写作的主题。80年代末, 中国大陆对韩国人来说还是禁区,于是他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在浩在1991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做博士论文研究。该机构收藏有旧报纸、年鉴等珍贵资料,是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必到之地,被誉为“中国研究的麦加”。中大管理层在2020年底将该机构并入大学图书馆管理,遭到不少研究者不满。

郑在浩在这里度过了八个多月,他有一张专用书桌,伏案阅读1977年至1984年期间的《人民日报》等报纸及年鉴。“几个月里,翻阅旧报纸扬起的粉尘,大概令我流下了一生中最多的眼泪。”

在USC接待过郑在浩一家的前助理主任熊景明告诉BBC中文,“他是一位出色的学者,聪明勤奋,严以律己,待人接物和善而有分寸。英文、中文具佳。我一直对他开玩笑说,他最适合做驻华大使。”

郑在浩在香港USC完成了大部分基础研究,加上1996年再次去该机构访问所得,著成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的中央控制与地方酌情权》(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200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完成博士课程后,郑在浩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助理教授的职位,又在香港度过了三年时光。

除了学术研究,在香港的生活也让郑在浩难忘。他和妻子由衷喜欢粤菜,在妻子怀孕期间,两夫妇经常去吃清蒸淡水鱼、麻婆豆腐和各式点心。她们的女儿也在20多年后成为中大的交换生。

1996年,郑在浩开始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任教教,但即便如此,他也规定自己每年至少访问香港一次。“从那时起的二十多年来,可以自豪地说,我非常忠实地履行了这个承诺,”他在上述文章中写道。

郑在浩毕生关注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版了多本书籍和论文,包括《中国的中央控制与地方酌情权》、《离心帝国: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Centrifugal Empir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等。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博士候选人陆文质认为,郑在浩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拆解了“地级市”的概念, 展示了中国地方行政架构的复杂性。

郑在浩在1995年发表于《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两者之间维持微妙的权力平衡。他认为,研究者不应只关注中央和省级政府层面的关系, 而应该着眼于更多层级政府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关于省市县不同政府之间利益协商及博弈的研究就是受这一视角启发。在郑教授看来, 省级以下单位尤其是地级市在研究中国发展模式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陆文质在微信公众号“政治学评介”中撰文称。

郑在浩在之后的研究中重点关注“市”的概念,他认为“市”不单指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地级市”, 而是涵盖了地区行署、县级市、地级市等概念。

除此之外,郑在浩还将研究扩展至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领域。他出版了《描绘中国的未来》(Charting China's Future)、《盟友和伙伴之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韩国》(Between Ally and Partner: Korea–China Rel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等书籍。

在一次TEDxTalks演讲中,郑在浩预测,中国很可能继续走“中国模式”道路,即专制的政治制度及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抑或长期来看,倾向于进入“美国模式”,即以市场为基础的、高度竞争且高效的经济体系及政治民主政体。

演讲中, 郑在浩还引述盖洛普民意调查(Gallup)在2001年至2014年期间的一项调查,有关在美国人眼中哪个国家是最大的敌人。

调查显示,在2001年,伊拉克排名第一, 中国排名第二;从那以后直到2008年,第二的位置分别由伊朗和朝鲜取代;但在2011年和2012年,中国再次位居第二,并在2014年登上榜首。

郑在浩说,由于美国是民主政体,公众舆论可能对政策制定产生巨大影响。过去20年的变化说明,美国对中国作为权力挑战者的看法有所改变,这将对21世纪的美中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30周年,也是中韩文化交流年,被认为是发展双边关系的良机。不过目前亚太地区遭遇来自美国“印太战略”的压力,或成为影响中韩关系的一大变数。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