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5日 21.0°C-25.3°C
澳元 : 人民币=4.72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2023-01-18 来源: 地球知识局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人口不断增加,中国一直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符,最近的春运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中国人多这一特点了。

但是去年,中国人口减少了。未来中国人口会继续减少吗?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1

一年增长一个北京市

讨论未来中国人口增长趋势之前,需要先搞清楚过去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中国人口从建国后的5亿多人经过70多年发展,增长到如今的14亿多人,并不是稳定、平缓增长的,而是几经波折。从下图中的历年人口增长数量就可以看出,在2011之前,中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量出现了三个高峰和三个低谷。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个高峰是建国后到1958年。这段时间国内恢复和平,经济增长较快,每年人口增长都在1000万人以上,建国前十年增长了1.3亿人左右。

随后就是第一个低谷,即1959~1961年。这是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其中1960、1961连续两年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

第二个高峰是1962~1973年。随着经济恢复,人口又重新回到高增速。尤其是1963年人口可以说是报复性增长了1876万。而随着第一个高峰出生人口进入婚育年龄,第二个高峰被推高。1970年中国人口增长2321万,是建国以来人口增长最高值。这一年相当于增长了一个北京市的人口还要多。

第二个低谷是1974~1980年。由于第二个高峰人口增长过快,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提出了鼓励晚婚晚育,生育间隔至少三年以上,一对夫妻最多生育两个孩子。

随后几年,计划生育政策密集推出,1978年10月发布69号文件,提出一对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到第二年1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又把“最多两个”去掉了。到1980年9月又正式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第一个低谷期或稍早出生的孩子较少,这批人在第二个低谷期进入婚育年龄,这也促成了第二个低谷期的出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低谷期只是相对于它之前和之后来说的,哪怕是第二个低谷期人口增长最少的1980年,人口都增长了1163万,比很多年份人口增长都多了。

第三个高峰大约在1981~1990年之间。是因为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年龄而产生的。

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年龄时,往往遵守一孩政策或部分地区的一孩半政策,独生子女在这一阶段大大增加,这一生育高峰与之前的生育高峰相比不算显著。

这波高峰增长人口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增长了1793万人,也不及前两波生育高峰人口增长最多的年份。

之后直到2010年,就没有高峰和低谷了,人口增长数量几乎就是一路下滑,直到一孩政策放开之后才有所波动。

一孩政策三十年,天翻地覆

人们熟知的计划生育政策内容“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出现在1980年。此后,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1984年后实行一孩半政策,即第一个是女孩的农村家庭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在部分农村地区落实。

此后,伴随着大量宣传,“只生一个好”深入人心。有点年纪的读者朋友可能还记得1990年央视元旦晚会上宋丹丹、黄宏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在引人爆笑之余,鼓励人们少生孩子。

也正是在那年之后,中国人口增长数量几乎就是一路走低。

2000年后,中国人口年增长跌破1000万人。

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641万,跌到了阶段性谷底。

这一年恰好是第六次人口普查年,从此次普查中得出的人口结构,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情况都已经比较严重了。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1年11月,河南省放开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自此之后,全国都放开了双独家庭生二胎政策。

2013年11月,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5年10月,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自此,“二胎”彻底放开。

“二胎”逐步放开这几年,确实迎来了一波人口增长小高峰,但和之前的人口增长高峰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了。即使是这段时间人口增长最多的2012年,也只增长了1006万人,甚至都比不过第二个低谷期人口增长最少的1980年。

要知道,从1980年到2010年,“一孩政策”存在了30年。这是天翻地覆的30年。

这30年里,中国人均GDP从468元增长到了30808元,增长了近65倍;城镇化率从20%左右增长到近50%。大量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收入大大增加,加上“只生一个好”已经深入人心,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而到了2015年“二胎”彻底放开的时候,第三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年纪最大的已经35岁,最小的也有25岁了。可以说,指望他们生育都有些来不及了,更何况他们的生育观念也已经倾向于少生了。

这就是“二胎”逐步放开这几年的“生育高峰”远不如前的原因。

到2017年,人口增长数量重回下滑趋势,2021年只增长了48万人。

也正是在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即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但“三孩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刺激还不如“二胎”放开——去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未来人口负增长会持续吗?

中国人口负增长还会持续下去吗?所谓的负增长,就是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量呈现负数。

先说出生人口,未来十年内最有可能生育的是目前15~34岁的人口。

而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这一年龄段减少了6000多万人。如果将这一年龄段按5年来分层,也可以看出,除了30~34岁年龄段,每一细分年龄段2010年人数都比2020年多。而2020年比2010年多的30~34岁年龄段,生育潜力怕不容乐观。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以女性数量为100作基准的性别比,是衡量性别平衡的重要指标。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15~34岁的人口性别比,2010年为103.4,2020年为110.4,可见2010年15~34岁的人口性别比2020年均衡。如果将这一年龄段按5年来分层,也可以看出每一细分年龄段2010年性别比都2020年低。

可见2010~2020年这十年里,15~34岁的人口性别平衡情况迅速恶化,这会让适婚男女青年更加难以婚配,就更不用说生育了。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再说死亡人口,未来十年里比较容易死亡的人口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202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9亿,比2010年多了7000多万人。如果将这一年龄段按5年来分层,也可以看出每一细分年龄段2020年人数都比2010年多。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这就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老年人故去,每年减少的人口数量将持续高位。

2020年时,65岁及以上人口多是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时出生的人口。再过几年,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时出生的人口也将迈入老年,到时候每年故去的老人家还会更多。

所以2010年之后,中国人口出生率在“二胎”逐步放开这几年有所回暖,但在2016年后逐步下跌。而从2017年开始,中国人口死亡率则稳步上涨,直到与出生率相交,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中国人口拐点,肉眼可见,未来人口会继续减少吗(组图) - 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未来趋势看,中国人口减少的情况恐怕难以逆转了。

2022年作为“三孩政策”放开后的第一年,人口都减少了,可见单纯放开三胎并不能扭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为鼓励生孩子,山西、陕西、云南等多地均已出台鼓励生育“二孩”“三孩”的补贴政策。最近提出要“生娃给钱”的城市是深圳。

今年1月11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了公开征求《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的意见。该意见给出的补贴标准计算,如生育三个孩子累计可领取补贴37500元。深圳的确是富裕城市,给的补贴比很多地方都多了。

但显然,即使像深圳这样出手大方,给出的补贴比起育儿成本来,也是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很多地方给出的补贴比37500元都少。

靠一点补贴扭转生育意愿不足、人口减少的大趋势,显然是做不到的。


本文转载自地球知识局,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kaki-H
kaki-H 2023-01-18 回复
2023年出生人口将继续下降,因为新冠病毒的原因好多育龄妇女都不敢生孩子了。
婷kiki
婷kiki 2023-01-18 回复
国家统计局2022年最新人口数为14.1175亿,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减少85万人,总人口开始下降。考虑到疫情是12月中下旬放开的,有一部分去世的老人是2023年1月后,属于2023年统计范围了,估计2023死亡人口将上升不少。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