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6日 22.1°C-25.8°C
澳元 : 人民币=4.71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2024-03-20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2条

抵达了成人初显期的18岁个体,通常有足够好的现实感,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持续的兴趣和交流探索的欲望;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建构足够好的人际关系;不会为了缓解焦虑而持续地逃避现实,也不会轻易情绪崩溃⋯⋯

文|訾非

心理上的成熟,持续终生

一般而言,“成人”指的是在生理上达到成年,能自我照顾并承担与年龄相称的社会责任的人。成人可以独自生活(而不是必须有个监护人)、可以工作、可以结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要承担责任⋯⋯总之,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然而,自我照顾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每一个在生理年龄上达到成年的人必然能做到的。这些能力还有赖于心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是成人与否的关键因素。

心理上的成熟,是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发展心理学家们把成年期又划分成“成年初显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和“成年晚期”(65岁以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年人仍然经历着心理的变迁。所谓“18岁成年”,只是在心理上抵达了某个重要的阶段,拥有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了未成年与成年的分野。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1《让我遇见你》剧照

那么,一个18岁的、心理上的成人,或曰心理成熟的人,具备了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呢?在心理学里,不同流派、不同领域的心理学家“盲人摸象”般地探究了这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的理论为框架,兼及其他理论之荦荦大者,描述一下心理成熟的大致图景。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虽然这个人格三结构理论是100年前被提出来的,不断积累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大框架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把本我看作一个“能量池”,它是生命力的来源,是生活的“推动者”。

“本我”的力量以本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新生儿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并且时刻需要母亲的怀抱和她温柔的对待;幼儿看到新奇之物就要去接近、触摸和获得,碰到可怕和危险之物就要逃避与躲藏;少年需要权威的肯定,渴望与同龄人建立关系,想要接近和融入集体;抵达青春期的人拥有了性欲和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对团队归属感和成为领导者(或追随者)的渴求变得空前强烈⋯⋯

如果一个人的各种本能需求能够被尊重和适当地发展,而不是被持续地否定和挫败,他与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情感联系,拥有以快乐和牵挂为主流的情感记忆,他大抵不会变成一个慵懒厌世之人。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2《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剧照

当然,这样一个积极入世之人,可能有所作为,也可能令这个世界大伤脑筋——毕竟“本我”这个能量池可以产生建设性的,也可以产生破坏性的后果。这正如一座核反应堆能给一座城市提供动力,也可以摧毁它,或者自毁。一个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就是既有生命力,又不会被生命力反噬的人。仅仅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人,你都会发现许多已经抵达18岁、在生理上成熟的人,在心理上仍然不曾成熟。你能看到一个30岁的成年人,在喝了大酒之后,开车以每小时120公里以上的速度在公路上奔驰,把自己和他人的安危抛诸脑后;或者一个40岁的中年人,把亲朋好友的存款借了个遍,拿到赌场上去一投千金,认为自己会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自我和超我

能把本我这个能量池运转起来的,是人格的另外两个成分——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自我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认知现实世界;一个是调节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焦虑。

基于对现实的了解,自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容我们为所欲为,同时我们又有一定的能力去改造现实。生存就是一个人与物质世界和他人的心理世界的一次次交流。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3《再见李可乐》剧照

面对庞大的物质世界和复杂的人心世界,每个人都难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发现我们都不得不体验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痛,因而被生存焦虑所困。自我千方百计地缓解这些焦虑,掌握了花样繁多的方法(即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回避现实和否认真相是人类最习以为常、信手拈来的方法,年龄越幼小,人们越有可能诉诸这最原始的方法。心理逐渐成熟之人,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也逐步成熟,越来越能够面对真相、承认现实。不过面对真相和现实是需要强大的心理勇气的,即便成人,也难免会在压力巨大之时采用鸵鸟策略。但是自我为了保持现实感,又不得不放下不成熟的防御,与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所以,自我的两个基本功能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

心理的成熟,亦体现在这一对矛盾的较为妥善的解决。一个成人,能够在焦虑唤起的时候有办法调整心态、不被焦虑所淹没,但他也并不会为了逃避焦虑而持续地远离和遮蔽现实。例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抵达“成年初显期”的青年人,抱有很高的成就动机——想成为富豪、明星、政治家⋯⋯而现实中他尚且是个“青涩学生”或者“职场小白”。假如这样的青年人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焦虑,他们可能通过向权威认同和学习来缓解这种焦虑。但如果这个方式完全放逐了现实原则,他们臣服于权威,对权威的意见言听计从,完全失去了实事求是之心,结果就会比较糟糕了。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4《我准时下班》剧照

自我通过调节情绪和认知现实,帮助一个人逐渐形成“自体感”——我们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和感受。如果自体感发展得比较顺利,这个人的自体感就是稳定和内聚的,这个人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不会轻易就被毁灭或被伤害)、有价值的(不会感到自己是别人的拖累)、完整的(不会轻易就心理崩溃)、有力和有自信的(不会觉得自己无力做出选择和行动)、被人接纳的(不会觉得被多数人针对和敌对)、独立和自由的(不会觉得自己是他人的奴隶)、连续的(不会翻来覆去地否定过去的自己)⋯⋯他不会到了成年之后还在频繁地问“我是谁”“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这些问题他在青春期的时候已经有了大致的解答。

独立与依恋

拥有稳定且内聚的自体感的人,能把另一种矛盾统合起来——“独立”与“依恋”的矛盾。

当一个人抵达成年初期,他未必在经济上能够完全独立于家人,但在心理层面上的独立,是成年的标志(这也是他最终能实现经济独立的一个人格条件)。心理层面上的独立与学习效率、工作能力、创造力和关系能力等都息息相关。心理不独立的人,活在他人意见的时刻影响之下,仿佛马路中央的花草。他会对权威言听计从,不敢探索。他在关系中始终是情绪价值的索取者,无法与人心心相印。过了青春期,抵达成年期,却在心理上很不独立,这样的例子可谓大有其在。而且人到成年才拾起“独立”这个议题,虽然为时不晚,但显然不太容易。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5《送你一朵小红花》剧照

心理层面上的独立是从一个人在生命的起点上就开始发展的,并且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一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不需要母亲时刻抱在怀里;学龄前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待就是一天,到了晚上方能见到父母,这对多数的他们而言是新鲜、积极的体验而不是感到被抛弃;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动手帮助父母,比如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意识到家庭以外的他人(例如老师和其他权威的看法)有时比父母的看法更可取;中学阶段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当自己思考的结论与权威不同时,并不去压抑自己的思想而是试着比较、辨别、评价;一个抵达“成年初显期”的青年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并且希望自己能实现经济独立——这些都是与特定年龄相称的独立意识。

然而独立绝不意味着“不需要他人”或者与他人“井水不犯河水”。所有的独立都伴随着新的依恋模式。一个一岁多的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同时也是与这个世界发生了联结。他接触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是他走出母亲怀抱的动力。幼儿园的孩子,若不是因为有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和乐趣,他是一定不愿意离开家庭的。青少年更是在有良好的师长、不错的朋辈关系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离家。没有依恋,也就很难有独立。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朋友、同事、师徒、伴侣等关系,一个人能够无师自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洞悉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6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朋友、同事、师徒、伴侣等关系,一个人能够无师自通地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洞悉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视觉中国供图)

独立和依恋互为因果。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就不能发展出成熟的依恋。我们能看到,有些个体即便人到中年,依然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离不开父母。虽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走入社会,有自己的圈子,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但这种活在原始的依恋状态中的孩子对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伴侣关系一律无感。

所以“依恋”并不等于“依赖”。依赖是缺乏心理独立能力的对他人的依靠。

认知现实、调节情绪、培育成熟的自体感,自我在这些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人格里的第三个成分——超我——对于人格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超我”又被称作“道德我”。谈到心理上的独立这个话题时,也许从你内心浮出一个声音:“你应该独立”“你必须独立”。这就是来自超我的声音。超我的内容往往来自文化传统,它们试图指导在这个文化传统里成长的个体成为怎样的人,所以超我——当它与自我不冲突的情况下——对自体感的稳定和巩固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成熟的自体感,不仅通过自我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情绪的调节中产生,也与个体所接纳的超我原则有关。守住了某些原则,个体的自体感里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都会有所提升。也会更容易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群的一分子的踏实感。不过当你听到“你应该独立”这样的声音时,也许同时内心会有另一个声音反驳道:“我为什么必须独立?”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7《关于我妈的一切》剧照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能碰到很多来访者内心里有这两种声音无休止地对抗,成长的过程也因此被困在“听,还是不听”的纠结之中。超我或许“好心好意”地想推动人的成长,结果它起的作用有时仿佛按着牛头,让这头牛激烈地反抗自己对于水的需求。这也是为何弗洛伊德在发展心理治疗技术的时候,经常提醒人们:最好把超我的命令放在一边,不作评判地看看来自本我的需求。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经常被拿来反对本我,压抑本能,置人类的心灵于内耗之中。

诚哉斯言,但是当我们回顾自身的成长之路,也许能忆起一些超我原则让我们心悦诚服的时刻。

也许你在幼儿园里和其他的孩子因为争夺一个苹果打了起来,幼师耐心地劝慰你“应当与人为善”。你从此记住了这句话,它成了你做人原则的一部分。

也许你在小学的时候,把烂掉的水果拿给你的好朋友,而他闷闷不乐地说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秒懂了一个交友原则,因此受益终身。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8《何以笙箫默》剧照

如果你曾是一个好胜的中学生,在各方面都想胜人一筹,但你听到“君子周而不比”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竞争之心太过狂热⋯⋯

超我有时推动了人格成熟,有时又挡住了成人之路,它的存在状态委实有些尴尬。(这与父母师长的角色何其相似。)超越这种尴尬,唯有超我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智慧的超我

研究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发现,人类幼小之时,因害怕成人的惩罚和渴望来自成人的奖励而遵守道德原则。进入青少年期,多数人开始因为认同——而不是因为害怕——而服从传统的习俗规范,并且逐步发展到以遵纪守法为道德行为标准的阶段。而在此之后,一部分个体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出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他会意识到,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不能仅仅根据它是否符合既定的规则,要根据这个行为所处的环境和上下文来综合考虑。例如,一个为了抢救心脏病发作的乘客而在不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下闯红灯的出租车司机,的确是违反了社会规则,但考虑到具体情境,这个司机应该被视作道德的,而且可以说比以尊重交通规则为由延误了病情的司机更道德。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9《亲爱的乘客你好》剧照

皮亚杰也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叫“自律道德”。达到自律道德阶段的人,不会得意于自己“谨遵传统”或“遵纪守法”,而是能意识到规则是人为制定的,因此可能会脱离实际,需要结合人的意图来理解人的行为。例如上文谈到的这位出租车司机,在碰到那种危急情境时,他如果谨守一切交通规则,他自然不会受到惩罚,但显然没能表现出充分的自律道德能力。他的意图是恪守来自外部的一切规定(即皮亚杰所描述的“他律道德”状态),却放弃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根据现实情境去判断何谓善行的能力和责任。

道德规则是为了善而产生的,而不是为了规则本身。我们能在很多抵达青春期后期(15〜18岁)的青少年那里看到这种自律道德感在形成中。所以他们对于“你应该独立”“你应该成功”“你应该搞好人际关系”之类的命令式超我灌输甚为反感。他们“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他们不再以谨遵习俗作为接受道德的方式,而是,想知道道德规定的上下文。反道德灌输是青春期叛逆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不过,从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发展,从“教条的超我”发展为“智慧的超我”,是需要智识的发展作为铺垫的。自我的认知现实和调节情绪的功能、相对稳定的自体感,都是超我发展的必要条件。回避现实的人止步于既有的规则,只能刻舟求剑;没有足够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的人,被情绪淹没,无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承担社会功能;没有稳定的自体感的人,往往被自己是谁、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困扰着,难有余力去考虑他人的福祉。

18岁能否成人,标准是什么?(组图) - 10《二十不惑》剧照

成人之路,概言之,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之路。它是持续终生的,但每个阶段又有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抵达了成人初显期的18岁个体,通常有足够好的现实感,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持续的兴趣和交流探索的欲望;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建构足够好的人际关系;不会为了缓解焦虑而持续地逃避现实,也不会轻易情绪崩溃;他/她有稳定且内聚的自体感,不至于频繁地怀疑自己的安全、价值和能力;他/她不会停止对“何谓善”的思考,不会仅仅因为遵纪守法就洋洋自得,而是对“平庸之恶”有所警惕。他/她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是协作制衡的关系,而不是冲撞掣肘的关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肥猪肉小姐
肥猪肉小姐 2024-03-20 回复
建议取消刑事责任的年龄限制
钓鱼台小王子
钓鱼台小王子 2024-03-20 回复
得,看来大多数人都没成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