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00万移民新西兰,北京精英夫妇却连工作都找不到(组图)
就在前两天,一位朋友垂头丧气地跟我说,自己想要“润”去国外定居的计划,泡汤了。
让人不禁有些吃惊。
毕竟在我看来,这位朋友走到至今的人生轨迹,完全是外界常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和“人生赢家”:
免高考直接保送Top2,30来岁便成为了领军行业的总监、年薪三百万,在上海有房有车,还顺利组建了家庭,一儿一女聪明可爱。
今年年初,出于各种考虑,我的这位朋友决定要带着一家人到国外生活,开启人生的后半场。
他的移居规划也很明白,就两点:
一、发达国家,社会系统成熟,无论是生活水准还是福利等都有保障;
二、教育环境好,能够更好的培养孩子。
可是从年初折腾到年末,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想携家带口到海外安稳定居,真的非常难!!
甚至多次质疑自己,作为国内普通新中产的一员,是不是早已错过移居海外的黄金时机?
因工作缘由,我经常能接触到各国关于海外身份、房产配置的动向。
坦白说,我并不认为我朋友错失了“润”到国外的机会,只是他的思路错了。
中产阶层,尤其是新贵阶层,近年来确实有不少身份配置的需求,但是不能盯着少数顶级富豪的方式。
因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富豪凭借资产增殖,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中产阶级想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则不得不依赖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
想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找一份与内地同级别的工作,有这个可能性,但是难度真的不低。
能找到白人干活,为什么找你华人?
之前就有另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是这么和我说的:
我在一家中部州的中国人公司,非IT公司,规模很大,有很多中国人,但是说实话,比较low,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专业原因都没什么更好选择,在这家公司待着(里面大把的化学、材料、化工、环境、机械这类专业)。公司顶多给办工签,绿卡基本没戏,工资也低,动不动就加班。
很多国内名校(985)毕业的人,不想干又没更好选择。在美国跳槽没更好地方去,待着空耗青春和H1B,六年时间眼瞅着就用了三四年,有的人跳槽跳走了,但是大多数也只是一般美国公司,极少数能有好的选择。
有些美国和中国都是排名很靠后院校毕业的人,反倒是干的挺开心,觉得能在美国找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很不错,至于绿卡是很多年以后考虑的问题。这里面心里活动大家应该都懂。
很多人干了四年左右,绿卡无望,美国跳槽也无望情况下,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国内好学校毕业的人)陆陆续续都海归了。
看他们的LinkedIn,发现基本上都能找到那些跨国大公司中国研发部的职位,或者龙头的民营大公司。而这些跨国大公司在美国公司,他们目前是铁定进不去。
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很多美国人,尤其是白人,无论他们言行是多么左倾,心底还是很深种族情节。同样职位,只要能找到白人(或者美国人),基本上不会考虑外国人,尤其是那些非CS领域,人力供大于求,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干活的白人,即使有些时候比有外国留学生差一些。
尤其是如果你美国学校很一般的话,更难通过面试,无论面试表现如何。我想这些白人心里动态应该是:你花两年,念个这么破的大学,就想在美国跟我们平起平坐?
在国内你是C9、985名校毕业生,但是人家不承认你的学历;
你在国内是某某企业的总监,但是想同级跳到海外相同规模的企业,难度就是更大;
更别说就算成功找到了工作,华人在欧美职场也存在着难以突破的隐形天花板。
“花千万移民,我却连工作都找不到”
凤凰卫视之前拍摄过一部名叫《生活在别处》的纪录片,里面记录了三个海外移民的华人家庭。
其中一个家庭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王晓春和丁勇是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两人都是国内名校硕士毕业,王晓春是一家国企大公司的项目经理,丈夫丁勇是工程师,夫妻在北京也算是金领。
自从有了女儿欢欢后,夫妻俩对原本安稳无忧的生活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孩子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成为他们移民的最大原因。
在王晓春的规划中,打算先让爸爸技术移民,买完房后再回国接一家人正式乔迁。“火星计划”无疑是成功的,他们很快顺利地实现了“移民梦”。
然而拥有如此能力、在北京“价值千金”的王晓春,移民新西兰后却发现,自己怎么都找不到工作,投出去简历统统石沉大海。此前,有一家公司,王晓春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招聘方所有的要求,但在足足3个小时的面试后,最终仍旧以失败告终。
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丈夫,因为语言薄弱也是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在自家的车库里开了一个工作室,主要面对的还是中国国内市场。现在他们全家人的经济收入,也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固定客户。
丈夫丁勇说:“在国内我们已经给自己赢得了很多很多的安全感,但是在这里什么也没有。”
不过,深陷在生活琐事之中的王晓春,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工作,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她不想让孩子们觉得,她只能是个照顾家里的全职主妇。
“一个努力工作的妈妈,应该会比一个整天纠结于家长里短的妈妈,更让孩子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