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传奇首页
游戏我的天下首页
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8日 21.4°C-23.2°C
澳元 : 人民币=4.55
悉尼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你见过一间房子那么大的细胞吗?

2024-03-23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新年伊始,新的流年太岁已经更替就位。古人常说“犯太岁”“在太岁头上动土”,你可知,这所谓的“太岁”其实和黏菌颇有渊源。

传说太岁运行到不同的方位就会在相应的方位地下产生一块似肉非肉的东西,被看作太岁的化身,也称为“肉灵芝”。《本草纲目》中称其:“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民间常有挖掘出太岁,竞相争抢购买的传言。

但是,近代研究表明,这可能就是一种罕见的细菌、黏菌和真菌的特大型复合体,细菌和真菌已经多次作为主角出现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了,那么,黏菌又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你见过10平方米大的细胞吗

黏菌曾经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一直都在对黏菌究竟是什么而争论不休,有些人说它们是动物,有些人说它们是真菌。到了20世纪90年代,黏菌才被归为原生生物界黏菌纲

,它是一种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约十亿年的真核生物。

黏菌分布广泛,目前已知的黏菌已有千余种,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之一。

黏菌

黏菌主要分为原生质体黏菌和细胞性黏菌。

原生质体黏菌的代表就是常见的多头绒泡菌。在营养期,它看起来是一大团脉络状的粘液,趴在树上或者地上摊成一大片。但其实,这一整团只是一个巨大的细胞,最大可覆盖约10平方米,只不过这一个细胞里有非常多的细胞核。

原生质体黏菌

这个巨大的细胞使用一种看起来像静脉网络的循环系统来分配营养物质。细胞质有节奏地来回流动,静脉网络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纤维包围,这些纤维的收缩推动细胞质流动,从而使细胞变形和运动。但是这种运动的速度并不快,每小时可爬行1-4厘米,肉眼几乎很难察觉。当你使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并加速播放时,会发现,整个黏菌好像心脏跳动一般规律地脉动着,又如潮水一般向前涌动着。

并且,当黏菌发现食物时,这种脉动会加快,使更多的细胞质流向有食物存在的区域。这种能够运动和捕食的特征,是不是看起来和动物十分相似?

但是当其进入繁殖期,会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发展为子实体,这一点是不是又十分肖似真菌呢?

子实体阶段

与原生质体黏菌不同,细胞性黏菌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细胞均保持着独立性。比较代表性的一种便是盘基网柄菌。

盘基网柄菌

在条件恶劣,比如食物(细菌)短缺的时候,原本分散独立生活的单一细胞黏菌会分泌一种具有传递信息能力的小分子环腺苷酸,吸引它周围的黏菌邻居们向中心聚集。

当它们靠近相触时,便会通过糖蛋白粘附分子粘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紧密的长约2-4毫米的聚合体,并且可以整体爬行移动,十分像蛞蝓。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它们并非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细胞构成的假原质团。

蛞蝓状态下部分细胞会产生用于移动的纤维素鞘,它们便以这样的形态向着温暖湿润的地方整体移动,安顿好之后便开始形成子实体、释放孢子,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便再次开始了。

以排泄物命名的生物

原生质体黏菌因为体型较大,并且形态独特,好似天外来客。在人们对黏菌还了解不深的时代,可是如尼斯湖水怪、喜马拉雅雪人一般神秘且恐怖的存在呢。1973年5月,居住于德克萨斯州的玛丽·哈里斯夫人,惊恐地发现自家的花园被一坨黏糊糊并且在不停脉动、扩张的黄色不明物入侵了。它在两周之内扩张了16倍,哈里斯夫人尝试过将其捣碎杀死,但并没有什么效果,甚至每一个碎片都依旧活着,就像是使用了分身术。找来消防部门使用高压水枪,试图像清除蘑菇那样将其消灭,但事与愿违,这坨不明物变得更大了。这引发了小镇居民的极度恐慌,开始担心是不是被外星人或者某种变异细菌入侵了。好在当地的植物学家范妮·赫斯特(Fanny Hurst)指出这应该是一种黏菌,周围居民们的担忧才有所缓解,不然他们已经在要求州长召集国民警卫队了。

煤绒菌(Fuligo septica)

这种引发了一个小镇恐慌的黏菌叫做煤绒菌(Fuligo septica),有人觉得它像是狗的呕吐物一样恶心,所以也有一个直白的名字——狗呕吐黏菌(Dog vomit slime mold)。也因其看起来像是一盘刚出锅的炒鸡蛋没拿稳倒扣到了地上,所以也被称作“炒蛋黏菌”。

有趣的是,据说在墨西哥,真的有人会把它当作真正的炒鸡蛋一样,加点洋葱和辣椒炒熟,放在玉米饼上吃。在那里,这种黏菌也有个集浪漫、生动与恶心于一体的俗名—— “caca de luna”,翻译过来便是“月亮的排泄物”。

这种黏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尽管当时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消息并不互通,但都默契的以排泄物为主题,为这种奇形怪状的黏菌起了名字。

我国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在公元738-739年撰写的《本草拾遗》一书记载:“鬼屎,生阴湿地,如屎,亦如地钱,黄白色。主治人马反花疮,刮取,和油涂之。”

公元860年左右,一位名叫段成式的人在《酉阳杂俎》这本书中同样也记载了一种叫做“鬼屎”的东西。原文记为:“鬼矢(通“屎”)生阴湿地、浅黄白色、或时见之主疮”。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鬼屎”便是早期对黏菌的描述。比如著名的真菌学家C.J.Alexopoulos的著作Introductory of Mycology和日本著名黏菌学者山本幸宪的《图说日本的变形菌》中都提到了段成式所描述的这种“鬼屎”。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有一个关于黏菌的传说,故事里的女巫有一只巨魔猫,有偷取别人家牛奶的能力。黄色的黏菌就被认为是这种巨魔猫的呕吐物,通常被女巫用来破坏被诅咒者的牛奶。

反派角色

在世界各地的文献记载或者传说中,黏菌的形象好像都是令人san值(可以理解为理智、精神力)狂掉的存在。在现代文学中其实黏菌也是各种怪物的灵感来源。

黏菌的英文写作“slime mold”,“slime”翻译过来便是我们熟知的“史莱姆”,经常在文学作品或者动漫中以一坨黏糊糊、扁塌塌可以任意变形的形象出现。

“史莱姆”的形象最早起源于1936年,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创立者、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发表了中篇小说《疯狂山脉》,书中虚构了一种名为“修格斯(Shoggoth)”的魔物,被描述为一坨不可名状的“无定形的原生质肿泡”。

修格斯

后来1953年美国恐怖小说作家约瑟夫·佩恩·布伦南(Joseph Payne Brennan)创作了名为《史莱姆》Slime的中篇小说。其中的怪物主角也是被描述为一坨恶臭、粘稠、活生生的原生质捕食者。这也是“史莱姆”这一名称首次正式出现。

《史莱姆》Slime封面

这部小说继续激发了许多与史莱姆怪物相关故事和电影,比如1958年的美国独立科幻电影《变形怪体》The Blob,便讲述了一个可以任意变形的黏糊糊的怪物入侵小镇大肆破坏、攻击的故事。前文所述的发生于1973年的“黏菌入侵”事件带来的过度恐慌,就是因为有这部电影作为铺垫,在花园里突然出现并且不断扩张的黏菌,简直就是恐怖片照进了现实。

《变形怪体》The Blob电影海报

其实无论是魔物修格斯还是史莱姆或者电影中的变形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坨可任意变形、黏糊糊的原生质。而这恰好就是与原生质体黏菌最为相似的地方。

法国的黏菌研究学家奥黛丽·杜苏图尔 (Audrey Dussutour) 博士就根据《变形怪体》The Blob这部电影,将黏菌称为“Le blob”,因为法国之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词来称呼黏菌。这个昵称也流行开来,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这样称呼实验室中的黏菌,甚至被写进了法国词典。

其实当我们了解黏菌之后,它并不像影片、小说中的形象那样可怕,毕竟它们可不会无缘无故地攻击人类。目前黏菌可是实验室里的明日之星,经常被用于各种细胞实验、医学实验甚至是智能机器人制造实验之中,我们之后也会将黏菌在科学界的魅力一一呈现。

越狱的黏菌

还有很多人开始把黏菌当成宠物来饲养,不过要注意,假如你没有给他足够的食物,它们可是会“越狱”的,如果当你看到本来养在培养基中的黏菌占领了你的桌子或窗台,可千万不要惊讶哦。

作者:as center

参考文献

[1]https://www.nytimes.com/1973/05/31/archives/texas-scientists-think-backyard-blob-is-dead.html

[2]https://orionmagazine.org/article/what-slime-knows/

[3]https://randylemmon.com/pests-diseases-weeds/fungus-in-mulch-slime-mold/

[4]https://hikersnotebook.blog/fungi/lichens-slime-mold-and-other-fungi/scrambled-egg-slime-fuligo-septica/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ID:Art_And_Science),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