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北大学者:倒逼社保深度改革(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随着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公布,逐渐暴露出隐藏在深处的隐患。当前的中国虽然是14亿人口大国,但老龄化速度加快,关于养老金体系的担忧情绪在社会舆论中持续弥漫。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北大国发院,其根据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组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耀辉的演讲整理。
各地养老金贫富不均
首先讨论的数据是人口省级分布。
与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东北三省,下降1.2%,人口增加较多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上升2.15%。总体特点是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并且转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由于各省老龄化的程度差异很大,人口转移会加剧各地养老金负担也已存在巨大的差异。
根据2016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统计的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在广东,每个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可以靠9个没有退休的人缴费,可是在东北、内蒙古等地,这个数据就特别低。因此,各地的养老负担本来就存在一定的不平等,人口跨地区转移又不断加剧不平等。
这对养老金制度造成什么样的挑战?那就是有些省份的养老金入不敷出,而有些省份的养老金大大结余,落差巨大。
但针对这个问题,养老金困难大的省和直辖市很难单独出台应对政策,无法独立应对挑战。通用的应对之策,比如提高缴费率或者推迟退休,又只会直接拖累企业的竞争力和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税基减少和人口外流。
这一挑战的根源在于我们一直是碎片化的养老金体制。
社保跨区流动困难重重
人口普查呈现出的第二个关键事实,就是流动人口大增。
2020年,35%的人口人户分离,即“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比2010年增加88.5%。在35%的人户分离中,又有8.8%的人住在户口登记省之外,也就是跨省级的分离。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
大家可能知道,中国的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都不是全国统筹,而是以省级统筹为主,甚至还有不少地方是市级统筹。人们交居民养老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的时候,大都要在户口所在地缴纳,由于人口流动,导致大量人员有跨省市缴纳养老保险的历史。当这些人退休时,就面临办理跨地区、跨项目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
虽然政府对转移接续有一些规定,但操作起来依然非常麻烦。除了手续上的麻烦,需要当事人来回折腾,这种转移还有另外一个惩罚机制:异地缴费无法全额转移。
为了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地社会保障问题,2021年5月2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兜底措施,这些人如果在就业地参保,又会碰到多地参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要想解决社保的区域问题,必须提高统筹的层次。各省之间的养老金不平等和人口流动,需要我们真正打破地区和身份的分割,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需要。我建议中国全国养老保险实现个人账户制度,以解决地区之间统筹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关系转续的难题。
国家试图实现全国统筹已经多年,但事实证明,实现这个目标困难重重,难点在于地方利益的再平衡不容易,比如南方某省有大量结余,它没有动力去和东北分享养老金。
跨省的养老金统筹困难,省内统筹也不容易。职工保险省级统筹从1997年就开始启动,多次催促,2017年中共十九大再次提出要尽快实现,原计划2020年完成统收统支意义下的省级统筹,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
养老金体系的困境
养老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压力。与老龄化相比,前面讲的地区养老差异和人口流动都只是技术性问题。
宏观压力首先来自于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制度,关键数据是抚养比。
先看劳动人口抚养比。下图数据来自联合国2019年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图中的抚养比指的是20-59岁的人对应60岁人的比例。从1950年开始,中国这个比例一路下降,2020年达到了3.4,2050年预计会达到1.3。
再看制度抚养比,也就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里每个退休的人对应几个缴费人。2019年是2.5个,但这个数据会继续下降,将给养老制度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虽然我们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还算年轻,但是已经出现养老保险账户赤字。从中国全国统一数据来看,2017年赤字已达到4,9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总支出的12%;各级财政补贴8,000多亿元,占总支出的21%。我们在人口尚属年轻的阶段就已经出现赤字,当人口年龄结构继续恶化,赤字会继续加大。
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就出现赤字,一个主要原因缴费积极性太低。虽然看起来我们的制度缴费率非常高,但是实际缴费水平太低,不少企业是按照最低标准给职工交保险。
社保新方案:积累型个人账户
我提出一个替代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养老体制采用积累型个人账户。这个新方案既可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宏观压力,自动实现全国统筹,免除各种转移接续问题,还可以解决缴费激励的问题。
具体而言,这个方案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体系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冲击最大,因为老龄化意味着年轻人缴费率不断提高,就业回报不断减少。但如果是个人基金积累制,自己的钱积累到老,由自己来花,就不用给年轻人增加负担,不受人口老龄化的困扰。理论上讲,个人积累型账户是应对老龄化的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个人账户不再需要强行统筹。个人账户化使养老金资产成为个人资产,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属于自己,不用办理关系转移接续,使地方政府利益与个人养老金脱钩,统筹的问题也随之解决。
第三,可以提供充足的缴费激励。因为个人缴费就等同于个人储蓄,政府不需要制定统一的缴费标准,只要规定一个最低标准就可以。有税收优惠措施,个人想多交就可以多交。并且如果能够实现市场化,由市场化的基金公司管理,账户资金的市场回报也可以实现,真正鼓励缴费。
第四,可以自动实现延迟退休。在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寿命,决定什么时候停止缴费并且开始领取退休金。由于钱都是自己的,所以当预期寿命提高的时候,个人为了保障退休以后的生活,有积极性延迟退休。
新方案的转换路径建议
关于从现有方案到新方案的转换路径,我的建议如下:
第一步,把企业年金,也就是第二支柱全部存入个人账户,同时允许个人为第三支柱缴费。
第二步,第一支柱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第三步,第一支柱的公共统筹部分,根据每人的历史缴费记录,记到个人名下,以名义利率积累,同时后续缴费实现基金积累。
总之,这个转换首先是要求缴费要有实际的基金积累,让个人看到积累部分得到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之前缴纳的部分可以先记到个人名下。
转轨中有一个问题,个人现在交的钱全部划入到个人账户,那之前承诺的养老金和正在发放的退休金怎么办?我建议由财政来负担。这个负担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之前已经测算过。
再有一个问题是,账户积累少的人穷,积累多的人富,怎么处理老年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建议用财政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保障不足的问题,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兜底。
最后做个总结,中国养老金体制过去20年渐进式的改革拖延了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丧失了很多改革机会,造成了较大的财务风险。现在需要全新的改革思路,建立积累式的个人养老账户。
跟2000年相比如今有一个改革优势,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市场秩序也得到很大提升,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和投资回报都可以得到制度保障。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